官员雷人之语决非一个谨慎表达的问题
杨于泽
《半月谈》杂志昨天盘点近期一些官员的“雷语”,说重庆江津区区委书记王银峰“跟政府作对就是恶”言论是“最恐怖的官话”,宜黄县官员“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言论是“最无耻的官话”,并总结说,官话凶猛,逻辑可怕,它折射出一种荒诞的现实。
官话虽然雷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是忙着揭示它的“所指”,分析它的逻辑,批评它“政治不正确”,局限于语言分析,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思想批判。现在是一个不因言获罪的时代,一名官员说错了话,完全不必对此负任何责任。事实上,我们还没有听说哪个官员因为说错了话,而被撤职、免职的事。
但对于官员来说,说话正确与否不是一个简单的“言论自由”的问题,有些时候,言论也会涉及原则。虽然有人主张允许官员“说错话”,以免他们因为担心“说错话”而沉默是金,同民众缺乏交流。但常识是: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思想是政治的统帅和灵魂。官员说错话,可能意味着他的思想有问题,其相应的行为难免不出现某些偏差。
在世界范围内,官员说话经常是有政治后果的,有些话欠缺表达的严谨性,可以事后纠正或澄清;有些话真实地反映出官员的政治倾向,这种倾向性具有稳定性,是“纠正”不了的。外在言论代表了内在立场、主张或倾向,这不是一个修辞问题,不是如何说得“好听”、“中听”的问题。如果这种言论不为民众认同和接受,就意味着说话的官员不适任,要么自己辞职,要么被撤职,要么被选民抛弃,三者必居其一。
语言不仅仅是思想的表达,它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描述,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官员的言论,反映权力运行的现实,反映官员经常怎么做、现在怎么做、将来怎么做。宜黄县官员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不仅代表了他作为官员对强拆的一般信念,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宜黄县通过强拆把发展的代价转嫁给居民个体的现实。重庆江津区区委书记王银峰说“跟政府作对就是恶”,也恰恰反映了王银峰可以“朕即法律”,而当地民众却拿他没辙。
这样看来,对于官员的官话和雷人之语,我们不能一笑置之,或者简单地要求他们管住自己的嘴巴,今后在遣词造句上小心为妙。在政治领域,言为心声,官员被他们的言论”统帅”着。对那些雷人之语有原则性错误的官员,有关部门有必要给他们办个“宪法学习班”,责令他们检讨与反省,必要时还要动一下他们的乌纱。雷人之语“悖民意”,就会产生“失民心”的后果,这样的官员不撤换,必致政府权威流失。
现在各地官员雷人之语此起彼伏,如果个别地处理这样的官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因言获罪”的结果,必然是使官员“学乖”,从此噤若寒蝉。他们什么话都不再说,或者满嘴“政治正确”的话,但其执政未必有什么改善,民众处境也未必会好起来。此起彼伏的官员雷人之语,其实折射了权力无边的现实,折射了权力缺乏监督与制约的现实。要消除官员雷人之语,就必须改变这样的现实。现实不变,“道”不变,则语言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