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失安全感的时代


  金秋,本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沉甸甸的季节、一个可以安然过冬的季节。可当前,又有谁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内心拥有坚实的安全感”?

  当企业高层没有安全感

  君不见,国美控制权之争刚刚在刀光剑影中落幕。其实,不管最后谁胜谁负,“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中国企业内部秩序的安全感被深深动摇了。

  不难想见,当身陷囹圄的“创业者”黄光裕,猝然发现:他所给予重托厚望的“经理人”陈晓,居然在他最困难时,背着他勾结外资要图谋自己的千秋基业;居然敢对自己公开叫板“国美究竟属于谁”时,其内心该是何等愤怒、何等伤心……

  问题还远不仅仅如此。在信息时代,任何事情的意义都不限于它本身,而在于它的影响。据说,早在国美争端刚起时,已有众多民企老板在震惊中开始猛醒,开始疑惧,开始用冷水泼头重新打量身边的经理人,开始重新甄别,重新归类,甚至索性重新收回权力,并打算就此死抱不放。我们不能指责这些老板胸无大志,因为胸怀和远见是以安全感为前提的。

  当老板们缺少安全感时,博弈的另一方经理人群体就能有安全感吗?当然不。因为握有收放大权的注定是老板,当他们在噤若寒蝉中对经理人不再信任和放权,而忙于揪出身边的“陈晓”时,整个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的生存环境,必然走向恶化。

  而老板和经理人都没有安全感时,企业会有安全感吗?在中国企业正值规范化、职业化、多元化甚至国际化的当口,股东与经营层彼此信任关系的突然震荡乃至大倒退,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显然是一大打击——这是“始作俑者”陈晓、黄光裕顾不上想,但中国企业界要集体承受的。

  当财富阶层没有安全感

  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要来华劝捐,但大批中国企业家选择回避的消息。

  陈光标虽然站了出来,但例外的价值其实就是反衬公例。为什么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态度消极?仅仅因为他们为富不仁、境界不高吗?

  要知道,没有安全感、没有平衡感,慈悲之心是很难普及的。安全感,需要社会联手去树立;平衡感,需要自己跨代去打磨。而安全感与平衡感问题,甚至辐射到了所捐财富的使用——须知,巴菲特会选择盖茨,正因为他确定盖茨能善用他的巨额捐助——但我们身边呢?于是可以说,企业家们对拥有财富的自己,对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将不属于自己的财富,以及付出财富的自己,都同时没有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要求他们现在就倾己所有、“一心为公”呢?事实上,在当下移民比捐款更吸引他们。 

  当新新人类也没有安全感

  作为中国经济脊梁的民营企业界如此,那么作为中国经济乃至社会未来脊梁的新一代又怎样呢?

  今年触目惊心的富士康连跳者已置生命于不顾,更不用说安全感。但这只是极端,更有代表性的,是那些属于“天之骄子”的高端“85后”——日前北大杨壮教授告知:北大学子围绕就业取向,排在前面的是国企和公务员,其后是民企,外企则排在榜尾。很显然,前者的最大吸引力,是稳定!而本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都在追求稳定,可见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全感缺失已到何种程度!

  这还不包括几乎令人崩溃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瞠目的劣质钢筋问题,令人绝望的房价高涨问题……甚至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世界里,平民反抗野蛮拆迁都受到热捧!而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便在梦幻的游戏里,都“明白”:捍卫自己的住房,是无望获胜的……

  如何找回我们的安全感?

  人们缺失安全感的最严重后果,便是思维的偏激和行为的歇斯底里。当一个阶层甚至一个社会都缺少安全感时,发展、和谐乃至稳定,都将面临巨大威胁。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安全感呢?在多重困局中,也许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我们率先无条件地给予他人安全感!对家人、对员工、对伙伴,以及素昧平生的路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