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GDP三季度增速逐月回落,三季度当季只有9.6%。这符合我们的判断,当中国一季度GDP出现11.9%的增速数据时,我们说,这是顶部数据,未来将逐级下落,而最近两个季度的情况恰恰证明了这样的观点。GDP两位数的增长确实过高,需要压下来,但未来应当任由其滑行,而不能进一步压制,否则会出现过调。
但是,我们中国经济管理总有个忽左忽右,过犹不及的习惯。金融危机期间,唯恐那个手段没用到地、力度不够地放;现在又反过来,唯恐收缩力度不够,一味打压。比如这次加息,我认为,面对三季度这样的数据,不应当实施。
现在的情况已经相对难办。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被加大之后,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将直接受到威胁,现在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已经从一季度的19.6%,回到了第三季度的13.5%,已经接近历史平均水平。如果这时候再紧,未来加速下滑应当是可以预期的。更容易发生过调。
现在看,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55%,我坚信这也是顶部数据。而9月和10月份的增速一定是下降的。当然,保持50%的增长也用不着,但不是因为用不着这样的增速,就可以不计后果地、不择手段地、不讲适度地压低利润增速。
总体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都在回落。
先说投资。投资的名义增速在下滑,由于原材料、动力、燃料――这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8%,另外劳动力价格至少上升50%,如此大幅上涨,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要远远低于名义数据,我的估计是,实际投资增长率最多15%。
再说消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长率数据挺好看――18.3%,但是,如果我们减掉3.6%的CPI增速,实际消费增长只有14.7%――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增速了。这里表现最突出的是餐饮业,同比增长只有17.6%。为什么说这个数据难看?因为食品价格上涨6.1%,这还是9个月的平均数据,如果我们要看到9月和10月的数据,这个增长率还会更高。食品价格上涨6.1%,可餐饮业的名义增长只有17.6%,这说明实际增长只有11.5%。注意:这里还包含了9月份,“十一”前夕大摆宴席的情况。
再说净出口。这个季度的数据告诉我们,尽管进出口增速都在30%以上,但是顺差却在减少,同比减负达到12%左右。所以我们说,进出口对今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正因如此,我认为不能进一步紧缩了,而应当让经济顺势滑行。否则,必须过调。其实,现在已经出现过调迹象。至少,这次加息弊大于利。
有人可能会说:CPI增速已经达到3.6%,这么严重的通胀还不该加息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越加息通胀越严重。因为CPI的上涨不是中国需求旺盛所致,而主要是食品和原材料价格大涨――成本推动的。
我们看一下价格上涨的结构。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6.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4.1%;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3%,交通和通信下降0.3%。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医疗保健、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这四大类商品价格上涨,加息没用。因为,加息之后,人会少吃饭吗?会少抽烟、少喝酒?少文化娱乐?少医疗保健?恐怕都不会,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有病还得治。
加息只有居住和工业商品才对利率上涨有反应。但我们看到,现在工业商品价格是下降的。统计局的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反映的租金的上涨,而不是房价。所以,利率上涨可以抑制房价,但也会抑制房地产开发。在此背景下,房屋租金是升是降很难说。
结论,这次加息对抑制通胀没有什么意义,只会加大“热钱”的流入,引得房价更高。注意:所有防止房价上涨的政策只对中国人管用,但它管不了外国人的购买。当房子大量被外国人控制之后,你看房价会是怎样的走势。
我们看到的PPI已经见底,估计未来是上涨的。这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同步。这才是中国通胀的主要动力,这才是必须加以管理的关键问题。有人问,定价权不在你手上,你如何管?我的办法是:大幅收紧资本账户。为什么?我们明天再说。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我们这档栏目也开通了短信热线(15010105189),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