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心中的圣地 圣米歇尔山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圣米歇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于是,每年都有超过400万的游客来此观赏或朝圣。于是,有人认为,没有去过圣米歇尔山,就不能够称真正来过法国。
我们去的那天刚好是星期天,19日,太阳特别的猛烈,气候也就显得有点热。这一天的游客很多,大多都是拖家带口,驾车前往。很大的停车场停满了轿车,我们将车子停放在离目的地甚远的路边,徒步前往。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原本每张7元的门票,因为是星期天,就免了,这为我们四人省下了28欧元。欧洲人的观念真的和中国不同,在中国,但凡景点,人越多,收费越高,很少听说热门景点哪天是不收门票的。欧洲还有很多还在使用的文物级教堂,干脆不收门票。
圣米歇尔山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其实,这个被称之为小岛的地方看上去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山崖,周长才900米,呈圆锥形。山崖为花岗岩构成,周边是一片沙滩和草地,涨潮海水淹没沙滩时这个山崖会呈岛状存在。圣米歇尔山连同周围那叫圣马洛湾的海湾早在1979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远远望去,那个建在山崖上的建筑的确壮观。山崖上的建筑已经高过了作为基座的山崖本身,建筑和山崖浑然一体,不分你我。山顶修道院秀气的尖塔和高耸的角楼从坚固的城墙和城垛上直窜而上。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根据凯尔特神话传说,圣米歇尔山是死人亡灵安息的场所。
公元708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镇的红衣主教奥贝先后两次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筑物以显示其伟大。奥贝没有在意这件事,当圣米歇尔天使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并用其神指敲奥贝的脑门,奥贝醒来后又发现自己的脑门上出现凹痕,这才开始重视这件事。于是,这块花岗岩顶上出现了第一座城堡式的小教堂,以献给天使长圣米歇尔,并成为教徒的朝圣中心,这个花岗岩就被取名为圣米歇尔山。奥贝所建的教堂如今仅剩下一面墙。公元966年,诺曼底公爵查理一世将圣米歇尔山送给了本笃会,后者将之变为一个学习中心。11世纪,这里又成为教会要塞,有一支卫戍部队可供修道院和国王差遣。
今天人们看见圣米歇尔山众多坚固精美的建筑,在当时,是由教士和工匠将一块块花岗岩先用船只运送到圣米歇尔山脚,再用绳索拉上山顶。再由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经过漫长的岁月,累积建成。公元969年在山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的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11世纪建成了罗马式中殿,15世纪又出现哥特式唱诗班席,现在还留存有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建于山顶岩石上的圣米歇尔修道院大教堂,教堂分祭坛、耳堂、大殿三部分,由于高低不平的山顶无法提供宽阔平整的地基,人们便沿山坡修筑了几处建筑以使教堂可以建筑在同一水平上。中殿、唱诗席和耳堂的翼部由下面的房间支撑。这座教堂以混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而闻名。中殿和十字耳堂南翼(建于11世纪和12世纪)完全是诺曼底罗马式的,唱诗席(建于15世纪末)则是火焰哥特式的。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门的大门廊,从门前的平台上就可以俯瞰大西洋。
奥贝的一个梦,让人们在圣米歇尔山上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修建了众多的店铺和旅馆。我们上山的时候,便要经过一条两边布满店铺的狭窄的街市。
大教堂建成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人们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由此,圣米歇尔山也被披上了神圣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圣米歇尔山一直是诺曼底这一大区行政管理与精神统治的支柱。
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国曾经三次封锁并围攻圣米歇尔山。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在圣米歇尔山的修道院里,依靠坚固的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圣米歇尔山所在位置叫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正因了这特殊的环境,每天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向陆地的道路,守军只需半天时间的守卫,可以赢得半天的休息时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圣米歇尔山成为法国西部和北部唯一没有落入英国人手中地方。大革命后,圣米歇尔山曾经被改为监狱,1966年,修道院又被还给本笃会。
除了朝圣,很多是特地来圣米歇尔山看潮水的,就像中国南方人要去观海宁潮水一样。圣马洛湾的潮水,上涨时很独特,说涨突然就上涨了,退潮往往也很独特,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突然间,海水就向远处退去,留在人们眼前的是裸露的海滩。几乎所有法国古典文学大师,从雨果到莫迫桑,都曾经为圣马洛湾潮水的迅猛上涨和退潮时的奇特而叹服。雨果写到: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
圣马洛湾的沙子很像淤泥,干了非常结实,与水混合,就变成了粘稠的泥浆,而圣马洛湾附近的海底布满大大小小的地下河床,增加了这一海湾的危险程度。千多年来,大西洋潮起潮落,无数的沙子冲向海湾,使海湾的海岸线向西移动了约5公里,向圣米歇尔山靠的更近了。
1879年,这里的人们修建了一条堤坝,车辆可以直接通过堤坝抵达山脚。但是,也就是因了这条堤坝,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积物,久而久之,地势变高,岛的形状发生变化,海潮的奇观随之消失。专家估计,到2042年,这座名山将被杂草包围,古时的风景不再。现在每年也只有两次,一次在3月21日左右,一次在9月23日左右。当天文大潮将堤坝淹没时,圣米歇尔山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岛。每当此时,圣米歇尔山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法国当局计划耗巨资对圣马洛湾进行修建,要将巨潮奇景重现人们的眼前。
离开圣米歇尔山天色已晚,我们决定在距离圣米歇尔山最近的蓬托尔松小镇就餐。在蓬托尔松有一家很不错的餐馆,旅行指南介绍的。我们开着车找啊找的,问了几次路,好不容易找到那家餐馆,遗憾的是店家说要提前预定,当晚已经客满。欧洲和咱们中国就是不一样,一家好的餐馆,是很注重名誉的,为了名誉可以少赚钱或者不赚钱。在上海,只要有客人,即便已经客满,也要让客人在门口排队,等候里面翻桌。法国这么一个宁静的小镇子上,由于没有预约,我们当即被拒绝了。只好寻寻觅觅,在那家餐馆附近的一家同样是小餐馆的店子里就餐,这家餐馆菜做的不怎么样,羊肉和牛肉都老的嚼不动,法国人特别喜欢的我们称之为淡菜的贻贝类,里面肉干缩得很小很小,但味道不错,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