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其实,人类科学技术与个人活力解放密切相关,它随着个人自由意识不断拓展从而净化人类的心灵。人类早期的创造能力并不很差,通过工业技术还处于停滞状态时的许多高度机巧的玩具和其它机械装置,以及那些还没受到限制性管制的工业,如矿业和钟表业的发展,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证明。
在工业自由打开了自由使用新知识的道路以后,只是在凡是能找别人支持和承担风险的每件事都可尝试以后,而且这种支持还必须是来自政府提倡学术的健康氛围,科学才得以迈步前进,并在过去150年中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
与2001年欧盟15国、美国、日本进行比较时,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瑞典排名第一,中国名列最后。在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上,中国也几乎排名最后。
其实,历史告诉我们,这正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不足之处。一个建立在人类行为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知识,是我们能够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来处理人类行为。
在人类有了相应的智慧和责任心之前,以科学为启蒙的大众普及,正是人们意识行为的净化。象深思的意识与灵魂一样,科学与人们的行为继续发展。人们必须加强薄弱环节——行为和文化科学。等到我们的行为科学象原子科学一样强大,你就会看出差别。
这存在着某种共同信念:我们有控制、甚至重建人类心灵的潜在和现实能力。通过行为工程控制个人心灵,通过心理历史学控制集体心灵。在后一种情况下,控制自动产生于预言能力。
因此,在每个人心灵和行为之外,是科学。在这方面,我们那些以科学原则为根据的信念走得最远,理性的行为也最多。改变环境的新技术发展得十分快,以至科学虚构变成了以未来学知名的大众学术游戏。
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现存原理和发明的推广,是对人类即有能力——改造和设计人类意识于其中的世界的能力的扩展具有重要启迪作用。这不是人们的例外,认为我们已经创造了自己的小生态环境。这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它至少是一种自负。
科学技术改良人们的心灵。但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场合,有可能科技被滥用;例如原子弹的爆发,这代表科技之剑的威力并不始终有效,而且绝非人手所能收放自如。因此,人们在普及科学、启动人们的意识和灵魂时,需要自省自己的心灵与灵魂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