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在宣威养猪和开办银行的战略随想(上)
引言:因为主导策划了2010年宣威火腿美食节的缘故,养猪的事就多知道了一些;因和县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有关,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就格外关注,也因这些机缘,近日要做一份养猪龙头企业如何与村镇银行结合的策划案,便有了此文。
一、随事而生的感想
大家都知道,养猪和发展村镇银行,两者都是国家战略,政府的工作重点;我们却不一定意识到,在未来十至十五年,这两个领域都将是投资洼地,培育一代新富豪的沃土。
2007年国家推出的村镇银行发展计划,寄予的期望很高,开放搞活的步伐也很大;2008年国家推出了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前所未有的扶持和刺激发展的政策也相继出台。
2008年,宣威市抓住机遇提出了到2012年扶持示范户2万个,出栏肥猪400万头,产值可达60亿元的养猪战略,通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生猪生产基地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之一;截至今年前半年,虽然全国正式营业的村镇银行仅为214家,但村镇银行已经不是鸡肋了,可作为农业大县的宣威至今也没有一家村镇银行进入筹备。
宣威农业不需要金融支持吗?不是。宣威农村不缺钱?也不是。别的不说,就说养猪吧,由于生产周期长,投入大,缺资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何况农村还存在数以万计的贫困家庭。养猪可以致富,但养猪缺钱,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靠亲友间借贷,或者是参加私人发起的“从会”。
宣威的“从会”曾经因崩盘引起过当地经济“大地震”,政府也多次严厉铲除,可从来没有绝迹过,千家万户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原始的方式获得紧缺的资金,现代金融与他们无缘。
至于养殖大户,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龙头企业”,资金的困扰就从来没有缓解过。许多基础设施已经上规模的养殖企业,由于资金不能融通,多年来一直开工不足,导致大量宝贵的农业专项扶持资金也无效沉淀下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率先意识到养猪需要和现代金融结合的自然是“龙头企业”。重压之下的一种觉醒,有些企业事实上前几年已经开办了“小额贷款公司”或“投融资担保公司”,而实践下来,这类金融功能非常有限的公司,只能筹来少许的一点资金,面对养猪这一体量大、资本需求旺盛的产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二、集约化是伪命题
业内有一个大家基本认可的判断,说的是我国的养猪业综合水平落后养鸡业十年,我们似乎很需要规模华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做“龙头”来带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而模式就是“集约化养殖”。这个路径看起来很清晰,其实值得深思,因为我们几乎都只看到了养鸡业集约化的效率和规模化的优势,却不清楚这里面有本质的差别,绝不可简单重复和照搬!
回顾一下养鸡业的变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国蛋鸡业基本是半自给性质的家庭副业,典型的小农经济;八九十年代,农村经济搞活,蛋鸡业也就由高利润阶段进入了微利时期,但因农户养鸡成本比较低仍能生存和发展,而刚刚发展起来的大中型养鸡场却因成本过高等多方面原因纷纷倒闭或转向,行业整体出现了倒退;直至近几年,农户养鸡积极性开始下降,从国家到地方才对集约化、规模化养鸡采取了鼓励、优惠和扶持的政策,我国的养鸡业也开始和世界同步,也就是饲养户数逐渐减少,单户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品牌价值越来越高。
回过头来看养猪,养猪的投入和收益至今依然是传统农户的主要经济构成,这是和养鸡不同的;此外,在宣威和周边县的山区农村,人口密度过高,劳动力成本很低,乡村和集镇大多地处半山区,传统种植业的成长空间很小,可用于养猪的杂粮和青饲料却很充沛,养猪是最容易实现的致富途径。简而言之,农户养猪是在转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粮草,这里有集约化养猪无法比的成本优势,不会因为技术进步和集约化形成的成本和规模优势,就可能像养鸡那样把传统农户从养猪的市场挤出去。恰恰相反,集约化养猪所必须的资本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是有门槛的,当供给过剩,猪肉价格低于这个门槛之下,传统农户还能生存,企业却已难以为继。
厘清了这个差别,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目前大量存在的“龙头企业发展模式”,也就是要问那些想走养鸡路子,正在铺摊子、上规模,搞集约化养猪的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哪里?
就集约化、规模化而言,毋庸置疑,其优点数不胜数。问题是,这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在结果达成之前,集约化、规模化可能不是优势,而是负担,是越不过去的“发展坎”。
什么时候集约化养猪才不是伪命题呢?“城市化”达到了一定程度,“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升值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是一个漫长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还需要十年,二十年,也许更长。
三、龙头企业是什么
不是不赞成养猪集约化,是要搞清楚发展集约化养猪的战略要义和可行性;不是“龙头企业”没有作为,是要从战略上搞清楚“龙头”的作用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
这里面有两个“战略”,战略是怎么回事呢?在那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休养生息几乎不可能,要么穷兵黩武,大肆扩张,要么积极防御,保家卫国,这就少不了合纵连横,也因此,“战争的谋略”也就显示出至高无上的地位了。今天的企业竞争,某种意义上也是“战争”,所以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战略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大计的。
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定位,在初创阶段,企业更多的是解决生存问题的“抢棒子”工程,然后才是去考虑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也就是“定位”。对于龙头企业来说,“抢棒子”的过程已经完成,需要面临的是对机会的抉择。
制定战略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制高点在哪里?每个企业的自身状况不同,制高点和目标点都不会相同,战略也决不会相同,所选择的最佳行动路线也决不会相同,否则搞出来的战略只能是自欺欺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可以接受“龙头企业”不应盲目最求集约化养猪,可以示范,但不可盲目扩张。我们还需要明确,这并不是要消极坚信散户的生存能力,或者夸大散户的成本优势,叫规模化集约化都见鬼去;恰恰相反,集约化并不是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至少目前不是。至于不是“集约化”,那就需要重新来谈谈“公司+农户”,这才是“龙头”应该干的。
“公司+农户”一直以来被称之为农业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模式,也是龙头企业的使命。遗憾的是,这一口号下的商业模式不可谓不多,成熟的却没几个,养猪就更不用说了。
“公司+农户”,不是要给农民派个“婆婆”,也不是组建“农民合作社”,是“反集约化”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或许这不是最高级别的生产方式,但应该是最适合现实条件的生产关系,尤其对宣威的养猪业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