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评论
因为被某些富豪当作了“鸿门宴”,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此次中国之行没能功德圆满。但至少,盖茨已经可以轻轻松松地做个快乐行善的“自由人”了。而曾经与盖茨惺惺相惜的乔布斯,却还在为苹果的未来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但是且慢,乔布斯真的不知疲倦吗?也许他只是没有比尔·盖茨那么幸运罢了,既然他一场大病都能闹得苹果粉们心神不宁、使苹果大会人心涣散,那么退休对乔布斯来说,无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苹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乔布斯尚未回归时,我曾为苹果的未来深感忧虑,并且在心里呼唤他的归来。因为儿时的苹果II带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苹果不仅是美国年轻人的偶像,也是我们那一代(70后)计算机爱好者所崇拜的两大技术偶像之一(另一个当然是盖茨)。乔布斯回归无疑是苹果复兴的核心动力,但单纯的偶像崇拜已经使苹果对乔布斯产生了无法割舍的强烈依赖。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盖茨已经是专职慈善家了,但他没有教给乔布斯顺利退休之道。对于乔布斯这样聪明的人来说,也许那天偶然有机会到成都走一走、坐一坐,喝一碗茶、听一段评书,即能顿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Merrinfo合伙人、技术总监
特约评论员:《环球时报》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
特约撰稿:《中国文化报》《新财经》《传媒》《软件工程师》《中国计算机报》《投资与合作》《通信产业报》等
瞬雨之友QQ群:8504348-以文会友,以茶代酒
瞬雨微博:http://t.sina.com.cn/soora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 《环球时报》特约时评:
01月15日
01月29日
02月10日
02月11日
03月01日
03月08日
03月24日
03月29日
04月02日
04月23日
04月30日
05月11日
05月19日
06月07日
06月18日
06月24日
07月15日
07月27日
08月09日
08月31日
0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