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文筠 | 2010年10月26日 23:46 | 栏目: 逃避的喜玛拉雅?***************修炼的喜玛拉雅?**
(91) 点击 | (15) 评论 | 本文地址: http://wuwenjun.blshe.com/post/8376/607172
http://wuwenjun.blshe.com/post/8376/599034
关于 "哈巴雪山——不是让你们征服了,而是让你们通过了(转帖)" 的评论
亲爱的海儿:
可以允许我拥抱一下你吗?从你的留言里我知道,你就是那个五男两女里的另一名女队员。
当然如果我理解错了,这个拥抱也依然有效!事实上,从哈巴雪山上下来的你们中的每一位,无论什么性别,都是我们海平面上仰望的人值得毫无保留地上前一个一个拥抱的。为你们的勇敢,也为你们的平安归来!更为你们将魂魄献祭给了“金子盛开的花朵”而永远留在了那里的那位兄弟和姐妹(您的姐妹用这样的方式,走进了她喜欢的李承鹏的文字里,上天的玩笑有时候戏剧得如此残酷,当您说到——她生前最喜欢看李承鹏的文章,买过他好几本书。28号上火车就跟我们提及李承鹏的“阔佬们看金山银山,我看雪山,贪官们爬人山肉山,我爬雪山”,“不是有一座山在那里就一定要去爬,比如八宝山就在那里,但我不会去爬,至少暂时不敢去”,她绝无想到在她身后第二天就会成为李承鹏文章的一个话题。当您说到这些,我就在想,李承鹏知道么?在他写下“那个女的在雪坡上滑坠70多米后一头撞上房子大的石头,当即死了,脸已很模糊。”这三十六个字之后,他是否知道,这个女的,生前,和自己的队友,如此念叨过他的文字,并且,以这样的一种双双都意想不到的方式,永远地不再走出他的文字)。
这个发生在今年国庆的悲壮的故事,在我原来的阅读里,它只是李承鹏《雪记》里一个夹带在叙事里的颇有点“刺激“的背景。因为是转述,总觉得是隔了一层。不似那么真实而来得刺痛。
读的人被后面不紧不慢的文字节奏轻易地带走,并不会对某个一笔带过的生死深究。
您文字里不期然的相关细节,让那个“一笔带过”从一个模糊不清的背景,一下子聚焦,带着轰隆隆的巨大而真实的“履带”凸立在我们这些猝不及防、在此之前、也只是阅读故事般消遣着那些网上文字的人面前。满目都是那根现实情境的“履带”无声碾过、而让我们失语的血印。
我要谢谢您给到我的这个特别的留言。
我是在始料未及的震惊、意外和窒息般的难受里,一口气读完您的这段满含对逝者的缅怀之文字的。
我不知道你们当时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二个人同时发生了这样惨烈的意外。而你们又是怎样度过那个“把他从雪沟捞上来放在石头上”,最后,仍然没能挽回的难以言述的痛苦历程。
我想,只有一个如此近距离地目击过这样惨烈事故的发生、而又无能为力的人,才可能理解同样情景中煎熬过来的那个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相信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一刻,你和我,有着同样的绝望和自责。绝望身边那个事件的无可挽回。自责自己的无能为力。
上天让您在这里怀着如此的惋惜和疼痛,留下这段信息,一定是借以给到我某些生命中的指引。我从来不认为生命中的某些际遇、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是无缘无故的。
如果有缘,您还能回来看到我给您的这段回复,我希望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在您觉得某个伤口可以有力量带给您一份超越生死的平静时,在世人早已遗忘曾经发生过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山难”的时候,我想亲耳聆听你们那段惊心动魄、永生难忘的历程。不是怀着猎奇,而是怀着对已逝生命、以及活下来的生命的崇敬!
今年国庆“哈巴雪山”那场山难——请允许我以这样的方式纪念
新浪网友2010-10-29 18:56:45
泪流满面,尽管我不想去看网络上任何和这次事故有关的东西,可他那么真实而残忍的离开了我,人生有多少个十二年,我们之间的十二年已经够我回忆一辈子。是的,他是我一辈子难以愈合的伤痛。
博主回复: 2010-11-01 09:31:20
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让我知道您就是李毅的妻子。
我是在海儿给到我相关文字信息之后,去网上搜了一下相关的报道。然后,才知道了“李毅”这个名字以及他还是个3岁女孩的父亲……
文兰筠竹2010-11-01 09:31:46
非常感谢您在事件发生的一个月这样一个仍然撕心裂肺的时间里,留给我这样的只言片语。那样的心理岁月,我和我的家人也曾经昏昏度过。我们彼此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一直一直不愿正面去谈论,总不能相信那是真的。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来给到您安慰。这个世界如果说还有任何的伤害存在,在这样的巨大的丧失和疼痛面前,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反应都将是漠然的。我曾经试图用文字来缓释一些什么,抓住一些什么,留住一些什么,纪念一些什么……但我知道,这一切,仍然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如果您此刻坐在我面前,我想和您分享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逝者用他的“离去”,送给我们最大的一份礼物就是,他的前世今生,和我们的缘分那么深,他非常非常的爱我们,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找到我们,和我们成为家人,然后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彻底的不同于一般的理解。他牺牲了他自己,不是为了放弃了他的责任,而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活得前所未有的投入和专注,让我们彼此学会真正的相爱,让我们前所未有地热爱生命中的每一份美与真,让我们不错过人生中值得欣赏的、我们之前可能不曾留意的那些人心中的风景,让我们不再有惧怕……虽然他同时也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无法愈合的伤与痛,但是,带着这样的伤与痛,我们就是在睡眠中,也无不时时可以体味到心怀的那份感恩和珍惜。伤和痛是来高高“托举”我们的。即便是那些伤与痛,它也怀着成就我们的一份美意,让我们终有一天,可以一边流泪,一边幸福地微笑……他的那份来自生命的隆重的馈赠,我们一定要收到。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亲爱的,我不知道如何称呼您,但我相信,您和您女儿有一个那么值得骄傲的丈夫和爸爸,你们一定会在对生活浓浓的品尝里,收获比季节更深的那个感受。你们的每一份更深的生命感受,都是他在另一个世界微笑着写给我们的祝福!抱一抱您的孩子,也抱一抱您!您一定非常非常的优秀,请你相信,无论多么的艰难,上天给到我们的,都是我们可以承受的那份,他绝不会在我们的承受之外,多加一分,您的丈夫那么信任地将孩子的抚育,交给了您一个人来承担,您会双倍地辛苦于其他母亲,但这个双倍付出的背后,一定有另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双倍的得到。这个双倍的得到是什么,我不知道,它正是多年以后,可能我想来问您的,那个时候,如果有缘相见,我猜想着,您会有比我今天的分享更多的那个分享,来含泪而喜悦地给到我。这是我为这份网上不期的际遇,而深深期待的……
《寻人启事》里除了“别人有背景,我只有背影”之外,还有一段堪称绝句的经典:孙悟空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由孙悟空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白龙马甚至白骨精决定的。
这句话似乎可以用来对照最近发生的新闻一桩桩,那些不无惨烈的再也不能说话的“背影”,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背景”——凤凰女”里面被怀疑集体阳痿的“强奸未遂”,那个“知道老爸是谁,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李刚门”里的“穿滑轮”……
![]() |
网上搜了一下可以找到的相关文字:http://news.sina.com.cn/c/2010-10-08/092518201172s.shtml
① 10月1日,7名山友成功登上海拔5396米的顶峰
② 当日12点左右,下撤至海拔5100米处时发生滑坠,两名登山者遇难
③ 昆明登山探险协会的工作人员立即从海拔4900米处赶往救援
④ 海拔4100米处的哈巴大本营
⑤ 10月2日凌晨,遇难者的遗体被运到海拔2500米的哈巴村
10月1日,7名网友相约去攀登哈巴雪山,在成功登顶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后,其中两名山友在下撤途中发生滑坠事故遇难。两名遇难者中,一名来自昆明,另一名来自湖南。当天12时左右,昆明登山探险协会的罗周全等人接到山难的消息后,参加了救援活动,经过12个小时的工作,10月2日凌晨1点多,两名遇难者的遗体被抬到海拔2500米的哈巴村。
“估计头部撞到岩石导致不测”
昆明登山探险协会的罗周全叙述的搜救全过程:
10月2日,昆明登山探险协会与北京一合作单位有个哈巴雪山登山活动,为了成功登顶,10月1日,部分队员从海拔4100米处的大本营出发,到山上去探测攀登的路线并铺路绳。“10月1日12点左右,我们登到海拔4900米处时,对讲机里传来大本营工作人员的通报,说雪山上发生山难,有人员滑坠。经简单协商,我和另外3名工作人员立即赶往出事地点。”
登山人员滑坠处约在海拔5100米处,距离罗周全等人约200米远。罗周全等人用了几分钟,就在雪线与岩石的交界处找到了滑坠的两人,当时两人躺在石缝之间,面部有血迹,穿着普通的登山服,没有戴头盔,也没有热水袋等装备,登山人员马上脱下自己的保暖衣给两人穿上。“经初步检查,两人已遇难。我估计,他们滑坠后,头部撞到了坚硬的岩石导致不测。我们先用登山绳子做了一个简易担架,试图把他们抬下山,可挪动了几十米后,由于体力等原因,没有继续搬运,只好等待山下救援人员。”
当天16时许,4名专业登山人员赶到,用睡袋裹起两人的遗体慢慢运往山下,18时许,20名哈巴村村民赶到一起搬运。10月2日凌晨1点多,才把两人的遗体运到哈巴村。
经了解,遇难的李姓男子为昆明人,遇难的杨姓女子为湖南人。
![]() |


山难发生后,很多登山队员被临时禁止继续登顶
“出事的登山队,装备不全”
罗周全介绍,出事的这支7人登山队,是网上认识后相约去登哈巴雪山的,已经成功登顶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不认识的人去登充满危险的雪山,这在登山中是很忌讳的事情。”昆明登山探险协会的谢波说,登山时需要携带个人随身小包,里面装有保暖衣、手电筒、水和食品等物品。而小的登山团队,还需要携带急救药品、帐篷、睡袋、防潮垫、抓绒冲锋衣裤、厚排汗袜数双、排汗保暖内衣裤、雪山手套和防水手套等装备,还要有一对一协作的向导。“避免风险最好的办法还是铺路绳,可出事的这支登山队,没有这些装备。”
由于突发山难,哈巴大本营其他准备登顶的队伍马上对每名队员进行了严格体检,在技术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很多队员被临时禁止继续登顶。
关于这次山难的原因,罗周全认为,体力不支、风力太大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山难发生。事发当天,虽然有阳光照耀在雪山上,但刮起的风约有7级,从海拔4100米处往上登时,遇到风会显得很吃力,特别从海拔5000米处到山顶是覆盖有积雪的雪线,这一段地势险峻,容易发生滑坠。
■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与玉龙山隔虎跳峡相望,其山势并非十分陡峭,被国内登山者视为初级训练型山峰。最近10年来,国内外登顶者估计超过500人,其中包括部分外国登山爱好者。然而,该山峰海拔5100米处部分线路地势险峻,尤其在冬季,亮冰遍布的路面险象环生,极易发生滑坠,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遇难案例都发生在该区域,而冰坡滑坠制动的技术是想要攀登哈巴雪山的攀登者必须具备的一项自救技能。
近几年,哈巴雪山曾多次发生攀登者滑坠遇难事故。2006年10月、11月,在哈巴雪山海拔5100米的地方先后发生滑坠事故,两名登山者长眠雪山之巅。2008年11月24日,一支5人登山队在攀登哈巴雪山时发生滑坠事故,两名伤者于24日22时被找到,其中一名女伤者被证实死亡,另一名男性伤者伤势较重,于25日凌晨6时被送到虎跳峡医院。
逝者
收集的垃圾 他不能亲自背下山了
10月1日13时51分,香格里拉县三坝派出所接到报警,哈巴雪山海拔5100米处,2名登山者从雪线与岩石交接处滑落,男的是昆明人,女的是湖南怀化人。18时20分,盘龙分局新迎派出所接到三坝派出所传来的消息,已确定滑落山下的昆明人是新迎派出所的民警李毅,希望新迎派出所协助寻找家属。得到消息后,新迎派出所民警连夜出发,赶到现场,和当地派出所民警一起,开始组织救援。10月2日凌晨,两人的遗体被运下了山。李毅的身上没有发现明显的伤痕,湖南女子颈椎骨折。李毅的背包内,装满了队员们使用过的以及在山上捡到的垃圾。
收集垃圾背下山
和李毅一起上山的有4名队友,都是9月初在网上约好去登雪山的。当天,还有两个不认识的人和他们走同一条线路,李毅是第2个登顶的。
出发前,李毅曾约过新迎派出所的宋警官和龙警官一起登山。龙警官回忆,那是在9月初的时候,李毅说,是和网友一起去,到了那里再找向导。考虑到装备要现买,还要有个适应过程,龙警官放弃了。
9月中旬,假期的值班表排了出来,李毅还在争取龙警官一起去。但由于龙警官的休息时间是9月18号到28号,而李毅的休息时间是9月28号到10月8号,正好错开了,最终两个人没能一起去爬山。两人最后的联系,是中秋节时的祝福短信,直到10月1日下午,龙警官得知了李毅遇难的消息。
在龙警官的眼中,李毅是个“特别爱锻炼,很有上进心”的人。“他喜欢户外运动,就是为了锻炼身体。”龙警官说,李毅的体力好,今年清明放假的时候,李毅约他去徒步环游抚仙湖,整个行程120公里,一天走60公里,同去的朋友中只有李毅走完了全程。
五一放假的时候,两人一起去爬了一次山。“龙哥,东西让我背着吧。”登山的过程中,李毅经常会说这句话。而他还有个习惯,就是把队友留下的和路上看到的垃圾收集起来,背到山下再扔掉。
“如果征求我的意见的话,我会让他准备一个头盔。”龙警官说,李毅登哈巴雪山时选择的是西线,碎石和冰都比较多,比东线要危险。在登哈巴雪山以前,龙警官记得李毅曾登过两三次轿子雪山。
未完的计划——三座山 永远的遗憾
不仅是龙警官,联盟派出所的任警官也对李毅背垃圾的习惯记忆深刻。他说,李毅2000年开始当警察,当时在盘龙分局巡警大队。2004年的时候,两人到了一个大队,由于“志趣相投”,慢慢熟悉了起来。队里有时候组织去爬山,李毅会主动去背大家带的干粮、水和各类器材。
认识不久,两人就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昆明下属的每个县几乎都有一座高山,一共10座,两人计划用休息的时间爬完。从2004年到2007年,两人一共爬了7座山,其中6座都登了顶,爬雪岭的时候到了3900米,因为不具备条件,考虑到安全,两人才放弃了登顶。2007年3月份,两人一起到了新迎派出所。3个月后,任警官被调到了联盟派出所,之后两人便再也没有机会约在一起了。“寻甸、石林和东川,还剩3座山没有爬完,这是我心里的一个遗憾。”任警官说。
“人是好人,对工作也热情,真是太可惜了。”得知李毅遇难的消息后,新迎派出所的民警们都唏嘘不已,“我们都不愿相信,但事实就是事实。”方警官说。
他走了——留下一个3岁的孩子
“听到李毅遇难的消息,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李毅的邻居赵先生低声说道。赵先生和李毅一起长大,就住在拓东路那栋古老的四合院里。后来,由于两人父亲的工作调动,两家人都搬走了,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2007年,由于工作关系,赵先生在新迎所又见到了做巡警已经7年的李毅,联系才又紧密了起来。从平时的交往中,他认为李毅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作为一个警察,也很有正义感。
“他本来很有前途的。”赵先生说,现在李毅走了,只留下了一个3岁的女儿。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http://www.doyouhike.net/city/dongguan/2/467736,0,0,1.html
董署明是2003年以来将生命永远地留在哈巴雪山的第三位登山勇士。
曾两次到哈巴雪山探险。1965年生,是上海市白兰户外运动俱乐部经理,曾两次到哈巴雪山探险旅游。在他的个人简历中赫然写着:国家级登山运动员,攀岩、攀冰、露营穿越的高手。
11月26日上午,他作为领队,带着来自上海、山东、昆明的9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再次来到哈巴雪山脚下的龙王边回族山寨的四妹客栈,准备登顶哈巴雪山。
考虑到安全,客栈老板陆华建议董署明登山时请当地向导陪同前往。陆华回忆说,因有两次到哈巴雪山探险旅游的经历,这次登顶董署明最终没有请向导,只请了4个背夫和一名饮事员随行前往。11月27日上午10时,董署明带领着登山队员等一行14人出发前往雪山彪水岩大本营。11月28日,在大本营安营扎寨了一晚的登山队出发不久就遇上了6—7级的雪山劲风,直吹得他们睁不开眼,只好又返回大本营休息。
11月29日凌晨3时,天气情况转好,满天星辰照得雪山分外亮丽。在大本营准备了两天的登山队员按捺不住渴求登顶的心情,在董署明的带领下向山顶冲刺。由于上山时天气情况良好,29日中午12时,9名登山队员已全部登上海拔5396米的登顶处,狂喜让他们欢呼高歌,没有意识到下山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休息片刻后,14点30分左右,队员们开始下山。没想到,此时风越来越强劲。意外突然发生:体重只有58公斤的队长董署明被雪风吹倒在冰面上,滚下100多米的陡坡!落地后,再次被劲风吹下300米以下的雪坡。由于风力太强,其他队员看到队长被刮下雪坡,也只能蜷缩跪卧在冰面上。幸好山上还有手机信号,一个队员立即通过电话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四妹客栈。。。。。。
15 条 关于 "别人有背景,我只有背影——" 的评论
是的,雪域峰巅,是世界上最干净最干净的地方,他们把他们美好而洁净的灵魂,留在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如此洁净的地方,也是另一种“回家”……
这是您新浪那边给到我的相关留言。从字里行间的信息,我知道您就是李毅的妻子。
我是在海儿给到我相关文字信息之后,去网上搜了一下相关的报道。然后,才知道了“李毅”这个名字以及他还是个3岁女孩的父亲……
非常感谢您在事件发生的一个月这样一个仍然撕心裂肺的时间里,留给我这样的只言片语。那样的心理岁月,我和我的家人也曾经昏昏度过。我们彼此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一直一直不愿正面去谈论,总不能相信那是真的。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来给到您安慰。这个世界如果说还有任何的伤害存在,在这样的巨大的丧失和疼痛面前,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反应都将是漠然的。我曾经试图用文字来缓释一些什么,抓住一些什么,留住一些什么,纪念一些什么……但我知道,这一切,仍然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如果您此刻坐在我面前,我想和您分享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逝者用他的“离去”,送给我们最大的一份礼物就是,他的前世今生,和我们的缘分那么深,他非常非常的爱我们,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找到我们,和我们成为家人,然后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彻底的不同于一般的理解。他牺牲了他自己,不是为了放弃了他的责任,而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活得前所未有的投入和专注,让我们彼此学会真正的相爱,让我们前所未有地热爱生命中的每一份美与真,让我们不错过人生中值得欣赏的、我们之前可能不曾留意的那些人心中的风景,让我们不再有惧怕……虽然他同时也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无法愈合的伤与痛,但是,带着这样的伤与痛,我们就是在睡眠中,也无不时时可以体味到心怀的那份感恩和珍惜。伤和痛是来高高“托举”我们的。即便是那些伤与痛,它也怀着成就我们的一份美意,让我们终有一天,可以一边流泪,一边幸福地微笑……他的那份来自生命的隆重的馈赠,我们一定要收到。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亲爱的,我不知道如何称呼您,但我相信,您和您女儿有一个那么值得骄傲的丈夫和爸爸,你们一定会在对生活浓浓的品尝里,收获比季节更深的那个感受。你们的每一份更深的生命感受,都是他在另一个世界微笑着写给我们的祝福!抱一抱您的孩子,也抱一抱您!您一定非常非常的优秀,请你相信,无论多么的艰难,上天给到我们的,都是我们可以承受的那份,他绝不会在我们的承受之外,多加一分,您的丈夫那么信任地将孩子的抚育,交给了您一个人来承担,您会双倍地辛苦于其他母亲,但这个双倍付出的背后,一定有另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双倍的得到。这个双倍的得到是什么,我不知道,它正是多年以后,可能我想来问您的,那个时候,如果有缘相见,我猜想着,您会有比我今天的分享更多的那个分享,来含泪而喜悦地给到我。这是我为这份网上不期的际遇,而深深期待的……
谢谢陈老师。
我总是在想每一个犹同巨大的碑一样直直地竖立在我们面前的死亡,其实都是前人在用他们的生命给到我们可以走得比他(她)们更远一点的路标。每一个“走”在我们前面的人,他们都是在用另一种方式给到我们生命的礼物。那个礼物巨大地耸立在那里,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得到。在这场让人扼腕的山难里,二个人同时失足滑坠,一定不是个体原因……高原空旷地带没有预兆突然而起的劲风或其他……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个留待后人、留待专业的人士去探测的“原因”,这个可以使后来者多一个生命提醒的“原因”,是每一个死亡事件背后用昂贵的代价跟老天换来的关系着生命的那个密钥。而我们都是那个在寻找“密钥”的人……
现在应该都能看见了。
我自己这边因为都能看见,所以郭老师前面告诉我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网络的缘故,当第二个人再告诉同样的内容,才反应过来,之前的图片上传方式不对。立刻做了调整。谢谢!这次不能叫二根,要叫领导了。这就叫“领导”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