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价不符合中国国情,却是残酷的现实


高楼价不符合中国国情,却是残酷的现实

赵卓文(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总经理)

 

随着南沙二块地出让以底价成交,2010年广州卖地计划注定将以“欠收”结束。

 

年初广州政府计划年供地5平方公里,实际到10月底只完成二成左右。恰恰11月-12月,广州将举办亚运会、残运会。为营造和谐气氛,年底政府没有“造地王”的兴趣。目前的调控政策,也加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逆市拿地的发展商并不缺乏,但大多数公司会选择静静观望。

 

2010年,随着调控政策的延续,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像广州一样,一年下来卖不出几块地。众所周知,地方财政收入中,卖地收入平均占到47.3%(2009年数据)。若土地市场继续低迷,相信很多政府明年“揭不开锅”,不少城市恐怕又要“借钱发工资”了。

 

人民网最近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高楼价不符合中国国情》,这个结论非常正确。

 

2010年,似乎什么东西都在涨价。世界各国政府泛发货币,通胀压力正在加剧。绿豆涨完,大蒜涨,最近又有人去炒糖,去炒苹果。“逗你玩”、“算你狠”、“将你军”之后,现在又有了“唐高宗”、“苹果……”等名词。

 

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加剧的“滞涨”时期已经来临,普通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生活压力加大,已变成现实。

 

在当前贫富分化,差距加大的现实背景下,高楼价确实加大了城市的生活成本,造成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下降。

 

类似香港的“高地价、高楼价、高生活成本”的三高模式,如果发生在广州、发生在国内的大都市中,普通居民生活质量将受到很大影响。

 

然而,目前国内大城市几乎步调一致地由“低地价、低强度、低楼价”向“高地价、高开发强度、高楼价”迈进。

 

土地已经变成地方政府的“土地银行”,贯彻卖地“价高者得”的规则,只要市场向上走,地方政府将持续走“土地财政”的道路。这种依赖性,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但现行的制度,却难以改变这一客观现实。

 

在广州土地成本(拍卖)已经逐渐上升到总开发成本的50-60%,距离香港地价水平70%的比例已经很近。

 

政府税费占房地产销售额的14-15%。只要这两项不降下来,房地产开发成本将难以下降。

 

再考虑到原材料、人工费的价格上涨。可以下一个初步结论:房地产开发成本未来10年将至少以年均10-15%的幅度在增长。

 

再说一说需求。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中国有产阶级的数量和规模在加大,购房实力显著加强。

 

房地产刚性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缺房户(包括改善型买家)的刚性住房需求,第二种是有钱人的刚性投资需求。

 

倘中国房地产的基本制度不发生改变,不进行一些有效的改革,我们可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高房价将是未来残酷的现实。

 

北京四环以内一手房均价已破3万元/平方米,上海中心城区5万-6万元/平方米的房子比比皆是,广州中心区一手楼价已全面进入“‘2’时代”。

 

楼价的上升,是制度决定的,是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是资本过度介入造成的。高楼价,绝不可能由某几条政策,某几个红头文件就能打压。高楼价,目前还没有解药。

 

更多资讯见www.gztc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