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着雨,我坐在机场大巴的第一排,电视里在放《山楂树这恋》:
没头没脑的,就看到老三,不停地给静秋钱或物。
真的:糖,雨鞋——60年代的雨鞋很不便宜呀,我记得到80年代了,我家还买不起,我穿我爸里,为了跟鞋,在里面塞很多废话纸。给弟妹买的早餐:油饼面窝——倒确实是典型的武汉早餐,但是,面窝的价格在80年代还是8分钱一个,还要粮票,实在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吃得起的;泳装——这种贴身的衣物,男人能送女人吗?我阴暗地想:无非就是,他想看看她外衣下面的曼妙曲线。
还有:现金一百!
我知道当时的工人,普通的一个月才20块钱,这就相当于普通人半年工资。大学毕业当时一个月50,也就相当于现在博士毕业吧。换言之,这100置换到现在,至少相当于五千人民币。我过去现在——很可能未来都不是物质女,我对收受昂贵礼物,多少有点儿戒心: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貌,是小户人家女子遇到有钱有势人家男子的桥段——当然,《山楂树之树》说的就是这个。
然而,如果我是静秋的同学,我看着她眼花缭乱地接受礼物,以十几岁之年,想不当她是援交都做不到——可不是,小姑娘出售色相,成年男人付出金钱。没睡过?那只说明男人是火坑孝子,花了这么多钱,毛也没捞到一根。
忽然之间,难过起来。
我想念《红高梁》,说身体的力量、中国人的壮美;
《菊豆》,是情欲对金钱的巨大挑战;
《秋菊打官司》,“要个说法儿”,是骨子里的韧,是精神世界的追求。
《一个也不能少》,说的仍然是精神。
但到了《山楂树之恋》……泡妞只用钱,妞看到现金礼物,喜笑颜开,落落大方地收下来。这不过是年代提前的偶像剧,相当于《一起来看流星雨》,富家子就是用现金和实物泡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