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如棋:与杨恒均先生探讨信心与未来
杨恒均先生,是一位令我尊敬的人,看过,他的一些文章,正如很多网友所说,他公正、客观、理性,时常抛出民主的议题给大家意淫一番,在现时社会下,有些时候需要这种意淫,而且真正的民主是需要冷静、客观的,是需要这样能吃能喝能睡能玩的人,而不是一个神在那里光谈民主,不吃饭。
但我拒绝成为杨恒均先生的粉丝,原因在于,我们不缺少个人英雄主义,也不缺少神化,这种东西害人害已, 我就不做这样的添砖添瓦,錦上添花的事情了。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权威这东西有时只是一个表象,权威的人不见得每件事情都是对的,也不见得所有的言论都适合你。我一直是一个服从于内心的人,这和我对杨恒均先生尊敬没有冲突,我尊敬他,但不代表我盲从他。
我其实知道,杨先生也不愿意别人盲从他,我相信,他内心的民主一定是人人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前几天偶然看到杨先生的:
《漫步两岸三地,漫谈中国文化》却有些不敢苟同。
说实话,我把这篇文章看了几遍,原因在于,我最讨厌别人对文章断章取义,因此,已之不欲,勿施于人,我看了多遍,生怕我的才疏学浅会误读杨先生,挑战杨先生,不仅是挑战杨先生权威,更是在挑战杨先生身后的“杨粉”,这是需要些许勇气的,最怕的就是有些人不论青红皂白就将我的一些小错误放大成大错误把我批得一文不值,看似有理,实则荒诞不经。但我相信,杨先生是希望能够思想碰撞的,这样才能碰出火花的。
用我的个人观点,我觉得我是在和杨先生思想碰撞,但可能有更多网友的名词应该是我在挑战杨先生,沽名钓誉,我不反对挑战这个名词,但我反对沽名钓誉,说实话,我一直很认为那句话很适合我:服不过四季八套,食不过三餐,睡不过一榻,个人的舒适度永远超过身外的东西,说出的快感远超出沽名钓誉的快感。
《漫步两岸三地,漫谈中国文化》写了七点:
乡愁、文化、城市、中国、复兴、祼捐、未来。
前面六点,我基本赞同杨先生的观点.但第七点我却认为值得商榷。
我认为杨先生这种阳光型的民主与文化,更有利于中国民主的发展,一些人动不动就叫嚣着喊打喊杀,这种言论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专制,也无疑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而杨先生的不愠不火却正是民主发展的真正方向,宽容别人,正是民主发展的良好方向与终极理想,就像当年有人精确的说“国民党反动派”一样,而不是讲国民党。(此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种民主理论是好的,方向好,最终实现了也好,因为这种理论不会对以往进行反攻清算,这才是真正的民主,但它忽略了一点,它只是战略,却难以实施,我们的官方其实一直在强调国情,国情就是当年我们的党新民主义革命时,用的是“打土豪均田地”的口号与战略,这是极其浅显的直观的东西,人们能接受这种东西,国情是更多的人不会来看我们的民主文章,更多的人看不懂,精英型民主,只能是精英型民主,不是全国人民的民主,国情是我们的教育一直跟不上去,很多平民百姓可能想到的还是如何赚到钱,至于赚到钱做什么,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民主,更多的人只会想到“会搞”“混得好”“找关系”,谁说民主和教育无关,民主就是有些人吃饱了没事做,玩得无聊,有一群特别有自尊的人,想要得到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尊重,国情是,更多的老百姓还在为房价担忧,更多的老百姓举三代之力付一套房子的首付,更多的还在为那微薄的工资想明天菜几块了,明天还在交房租或是房贷。
触目惊心的国情是:我们其实是有饭吃了,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的心灵被经济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国情是我们实际没有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因为其中的温在某种程度上是指房子,房子是众多传统中国家庭的栖身之所,是更多人遮风避雨,取暖的地方,而更多人即使有了这房子,仍旧还是终极一生,为银行还贷,终其一生,节衣缩食。
因此,这样的国情如何让人们有空夫谈民主,也正是我对杨先生所说的未来的质疑,对现在就是未来的质疑,人本身的惰性的,杨先生可能不缺衣少食,也不会有房子之忧,也不会对经济有更多担扰,可以东飞飞西飞飞,看山看水,可更多的终其一生却无法如杨先生所说:现在就是未来。
有信心,是对的,但对自身情况不作分析盲目自信,只能是自负,俗话说:人穷志短,更多的不信邪,想用精英化的理论来证明这个理论是错的,我说了,精英化的理论始终是属于精英的,老百姓仍旧是人穷志短,更有许多不良习气。
习惯是有惯性,谁能证明习惯的惯性只会自己身上发生,按照老百姓的理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理论,习惯是传给下一代的,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理论,习惯是会传染的,不正视自身弱点的呼口号:现在就是未来,实在只能是精英化的理论,也是精英化的理想。
我们面朝太阳,相信阳光是对的,我们没有太阳,向往太阳也是对的,但有谁知道,没有太阳照射的地方是怎么样的痛苦,身在阳光中的人是不能知道的。
正视自身的弱点,才能进步,我们可以将自身优点优化,却将别人优点拿来,更加优化,那样的文化,却更是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否认自身是不对的,否认中国文化也是不对的,但要拿来诸如西方美国的自由,德国的严谨,日本的精细,否认这一点,其实也是否认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信心,我们缺的正不是信心,那些大街上横穿马路的人们,哪一个认为自己错了,那些贪官污吏们,哪一个认为自己贪错了,那些枉法之人哪一个会认为自己错了,他们都会觉得潜规则如此,那些权与势于一身,哪一会认为自己说的做的是错的,他会认为到他今天这一步,是他的能力。那些毒牛奶制造者们,哪一个不认为这是行业潜规则,哪一个会认为自己做错了,我们的家长,在对待自己的孩子的事上,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哪一个会认为他们本身有错?
我们的制度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出问题,问题就在于“制度优越性”,这不是过于自信是什么?我们的刑事处分有可能还会与行政警告划等号,原因在于行政的优越性?
我相信我们自己,也相信未来,但我却更想质疑我们的身上弱点,不过,这种相信很无力,也是一种意淫!
2010年10月5日于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