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忆
30年前的10月,中共中央秘书局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党内讨论会,4000老干部与会,激烈研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这是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其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任何法律。为此,中南海的深秋,夏天般炙热,这里已经许久没听到过如此开诚布公的争论。在诸多重大政治问题的激烈论辩中,一件小事平地波澜,使会场气氛热上加热。
事情很简单,商业部长王磊去北京丰泽园饭庄请客,交的钱不够买一碗汤,饭庄有一名年轻厨子,叫“陈爱武”,很看不惯部长吃霸王餐,便给《中国青年报》写信揭发,钟沛璋副总编派马北北和李鹏图实地调查,写出《敢于向特权挑战的人》,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并配以社论《改革者,鼓起你的勇气》。
两位记者写道,一些“特殊宾客”时常光顾丰泽园饭庄,大吃大喝,动辄吃掉近百元,却只付两块钱,这些“特殊宾客”中,确有商业部长王磊,3年中,他来过16次,其中1980年来过两次,仅菜一项,便吃去125元,却只付过20块钱。这篇通讯一出,1980年10月的舆论焦点,不再是罗湖开发、赵丹病逝、瞿秋白平反,也不是陈春先创办第1个民办科技实体、王志刚在北京火车站引爆自尽,更不是发生在怀仁堂里的秘密争吵,全国舆论一致对准了特权。
面对指名道姓的批评,王磊部长没有选择动用公权,借用国家机器,去《中国青年报》和丰泽园饭庄抓人,也没有选择行政交易,去阻断或报复媒介,相反,他在当天便向中纪委递交了书面检查,并请中共商业部党组把书面检查印交各局,宣读给商业部全体同志,此外,他还分别给北京第一服务局和丰泽园饭庄发出感谢信,接受厨师的批评,愿意补足少付款项。
那个年代,媒体担当社会正义,不会是孤军奋战。中央电台当天转播《中国青年报》通讯,《人民日报》和许多地方报纸没有选择沉默,纷纷转载。中纪委也没有装聋作哑,而是通报批评王磊,盛赞陈爱武“向不正之风进行斗争”。在这种局面下,许多官员纷纷补交了饭费,老百姓异常振奋。10月下旬,《中国青年报》陆续以头版刊发各界反应和读者来信,有人说,“这比发表一百个纠正歪风的文件更有力量”。一名绍兴青年说,他给自己定好的准则,是“多阅读,少思考,不暴露”,看到陈爱武事迹,起初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替陈爱武担忧,但他万万没想到,这次是动真格的,于是他打破准则,平生第1次投书报社。还有许多外地读者,纷纷来电报,庆贺民主新风。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厨师和媒介公开批评官员是好事,在中南海怀仁堂,一些国务院官员提出,不该点名批评部长,这是煽动群众不满,共青团中央更是对《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内部批评。10月最后一天,怀仁堂唇枪舌剑,有老干部质问钟沛璋,“报纸公开批评部长,这是谁批准的”?56岁的钟副社长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直指国务院为王磊开脱,定下两条杠杠,一是点名要经过批准,二是先党内后党外,他坚决呼吁,“把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作为我们治国的根本方针、根本思想写进决议,来纠正党员高于群众、干部可以不受人民监督的错误思想”!他的长篇陈词,竟打动了许多老干部。
30年前这段历史,今天读来,真是唏嘘不已,陈爱武没被定罪捏造,反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王磊问题不大,态度积极,还是丢了官,钟沛璋没被缉拿,起诉诽谤,却升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