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进而言之,如何构建一个普遍幸福的社会?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高度到实践层面明确完善地给人们以解答的基本问题。
走出“发展综合症”
在今年初春我的第一本著作《幸福的六道门》面市时,我就注意到两件可喜的现象:一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提出并探讨幸福;二是两会期间央视在黄金时段播出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思考。
最近,央视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出了一本时事评论集,书名居然叫《幸福了吗?》,这很令我感到惊喜——大名鼎鼎的白岩松也如我一般开始关注和探讨幸福了!他以一个职业新闻人的敏感,抓住了一个事关时代总体走向的话题: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不惑之年的白岩松并坦率地对公众表示,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充满困惑。
国庆期间,央视12套《大家看法》栏目播出了两期专题对话节目,主题是“成功与幸福”,我并应邀带领胡秀娇等幸福管理学院学员作客这期节目参与对话。这是我第一次上央视。虽然对于自己在此次对话的表现并不满意,因为许多想说的话、该说的话因种种原因没办法说出来,但相对于社会历史的大潮流、大趋使,个人的得失感算得了什么呢?我打心里为央视能深入关注和研讨幸福的主题而感到高兴!节目录制完后,我并高兴注意到,《大家看法》栏目已经在连续地关注和探讨“幸福在哪里”这个话题了。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代表和反映了从政府到民间,从媒体到艺术界,从思想界到社会各界的日益深刻的共识——现在我们到了一个关注幸福的新时代。
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可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道德精神力量的指引与制约,在快速转动的经济车轮的驱动下,我们的社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到“发展综合症”——整个社会富而不和谐;许多家庭富而无爱;许多人有钱不幸福,“成功”不幸福。
现在是我们走出“发展综合症”的时候。
从经济指标到幸福指标
在我看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这象征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导向的根本转变——从过度看重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看重和追求人们真正的生命质量和普遍幸福感的提升。
面向未来三十年,我认为并坚信,中国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和谐社会为中心、以教育和文化为根基、以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幸福指数和绝大多数民众的幸福感为宗旨”。这将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性转变!
幸福感是和谐社会的球心
不管经济学家和理论家们为“和谐社会”设定出多少指标体系,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有这些指标体系,最终的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的幸福指数。
正如球面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直径指向球心,幸福感就是和谐社会的球心。真正的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们普遍感到幸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升社会幸福指数和人们的普遍幸福感的过程。
可想而知的是,假如这个社会的多数人感到不幸福,或者说幸福感不够高,那么它的和谐程度也一定不会很高。离开了个人的普遍幸福,我们将无法构建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离开了社会的普遍和谐,个人幸福亦将最终成为一种奢望。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一体的
毫无疑问,个人的幸福感当然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个人幸福,绝非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事务,个人幸福从来就与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密切相关。
事实的情况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离开他人和社会而获得幸福;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世隔绝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所有那些不幸福的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并处理好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仅此而已。
当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和谐了,当我们的身与心、灵与肉和谐了,我们内在的智慧与力量才会自然地释放与呈现,我们才会感知到真正的幸福;
当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身与心和谐了,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整个社会就会和谐。
“幸福”究其本质是一个社会性概念
这也就是说,“幸福”的内涵既有个体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而且以社会性的一面为主导。“幸福”究其本质是一个社会性概念。
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寻找幸福,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我们真正懂得做一个社会化的人,只有当我们在社会共生大系统里真正找到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时,只有当我们象一条快乐的鱼儿一样在社会历史的河流里找到自在优游的感觉时,我们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感”——那不过是我们个体生命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反映而已。(幸福管理学院/胡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