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婚恋 1-1 (2)毛泽东的第二位妻子


 

 

   王先金 编著

 

          1-1  毛泽东的四次婚姻 2

 

    附录:毛泽东早年写给初恋情人的词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虚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毛泽东写给初恋情人陶毅的词

央视一套反映毛泽东、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青年时代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热播后。一代伟人的初恋故事很让人感到耳目一新。鲜为人知的毛泽东的初恋情人也开始浮出水面。

毛的初恋情人,叫陶毅,字斯咏,湘潭人(当时举家迁至长沙),是个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中的毕业生,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二十年代初也是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中,她都是副会长,毛才只是理事而已。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

她与毛泽东断续有过几段恋情(多次分而复合),但终因两个人都个性太强,不合而分手。陶一生仅此一段初恋,后来终生未再恋爱,也未结婚,大概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吧。

1919年至1920年二人在长沙共办“文化书店”,一度热恋。但是,一个一心造反逐鹿中原,一个是好静淑女,终于byebye。

二人曾陷入疯狂的爱情之中,不过因为政见不同后来分手了而已。陶斯咏小姐,便是新民学会《通信集》中见到的陶毅。这位小姐可真是不简单啊。她和向警予、任培道三人号称“三姐妹”,同时由杨昌济先生推荐加入新民学会,是一位美女加才女哦,而且胆子大,敢于抛头露面,做事干脆利落,难怪毛泽东会看上她呢。只可惜,二人虽然郎有情,女有意,却因思想信念不同而告吹,嘿嘿,看来,再坚固的爱情,也是经不起信念的考验的。

毛泽东早期,对陶斯咏这段恋情是很珍视的,有许多人相关的回忆都证明了这一点。陶后来致力于女性教育,在上海、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来,她于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终年35岁。

政见不同又怎可能在一起?在思想层次上,政治观点属于最高层次。杨开慧是毛失恋后,再去北京找的。这就是毛的真正初恋啊!红颜薄命啊!
  

官方关于陶斯咏的记载

在周南女校,向警予、陶毅和蔡畅被称为“周南三杰”。毕业后,向警予回家乡溆浦办学,但她经常与周南女校保持密切联系。她有事来长沙时,即住已在周南女校任女生舍监的陶毅处。1918年9月,蔡畅去信邀向警予来长沙组织女子留法勤工俭学,向警予欣然答应,旋即离开溆浦来到了长沙。不久,她与陶毅一道加入了新民学会,成为该会最早一批女会员。

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毛译东英姿焕发的风采和办事细心果断的气质,为一批女会员所钦佩。其中,同为湘潭的同乡,陶毅更是对他倾慕不已。

陶毅,1896年出生,曾是周南女校的高才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她是一位新型女性,思想激进,主张教育救国,并且家境富有,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她十分倾慕毛泽东,常常有意地接近毛泽东,并且开始追求他,于是,密切的交往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

毛泽东与陶毅不仅同为湘潭人,而且志向也相同,但是家境却相距十分悬殊。陶家是湘潭一带有名的富户,陶毅与毛泽东的交往立即遭到了父兄的强烈反对。结果,由于女方家庭的反对,毛泽东和陶毅初萌的爱慕关系很快便戛然中止,没有持续下去。

毛、陶分手后,友情仍存。1920年7月,毛泽东创造文化书社,陶毅是主要投资人之一;同年10月毛泽东建议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陶毅是附议人之一。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也多次与陶毅、易礼容等通信。毛、陶分手后,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主席彭璜曾热烈追求陶毅,但遭拒绝。陶毅终生未嫁,后来去了上海,在那里从事教育工作。1931年去世,年仅35岁。

 

彭明道——关于陶斯咏的记载

陶毅,字斯咏,女,一八九六年生,湘潭人。她于一九一六年考入朱剑凡先生创办的周南女子中学师范二班,与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同窗。

那时,陶斯咏和向警予一样,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放激进的女性,也是新民学会中的一员出色的女将,被称为“周南三杰”之一,与毛泽东过从甚密。毛氏创办文化书社时,她是三个拿出十块银元的资助者中的一个(易礼容只拿了一块银元)。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她是主张“教育救国”的。后来,她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文化书社成立后,他们在一九二一年元旦有一次难忘的集会,她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在一九一八和一九一九年毛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毛给陶写过一些信,现在能查到的就有五件(内容当然只是片断)。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后,也给陶斯咏写过信,劝她力促北大开女禁,到那里去深造。但陶其时已经在周南留校任教,只在一九二一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过一次。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一大”后返长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斯咏,情谊之深可见。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则仍回周南任教,两人从此便聚少离多。

陶氏后来一直在周南教书。当时同样是文化书社重要成员的彭璜,疯狂地追求过她,而她却拒绝了彭,终身未婚,不幸于一九三一年早逝。大概由于她始终是个“教书匠”,故留下的资料不多。
                             (资料来源:中华网)

-

 

 

 

 

 

 

           ()毛泽东的第二位妻子杨开慧

                 杨家有女初长成

 

    杨开慧(1901.11.6—1930.11.4)生于1901116日拂晓,是板仓杨家唯一的女儿,父亲杨昌济为女儿取名开慧,字去锦,号霞。

    杨开慧一岁多的时候,父亲杨昌济于1903年赴日本留学,与求学于东京弘文学院的鲁迅同校。

    辛亥革命后,衡粹女校搬到了长沙城,开慧只好转入板仓附近的隐储女校学习。小开慧穿着朴素,举止沉静,不多言语,聪颖好学,她不仅学好了老师教授的功课,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不少诗歌、小说等,还练就了一手隽秀、遒劲的毛笔字。她做事很有毅力,对同学谦虚、诚恳、乐于助人,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她。

    1913年春,杨昌济(字怀中)结束近十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祖国。决心以教育为已任的他,谢绝了谭延闿让他做湖南省教育司长的邀请,应聘到长沙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全家迁往长沙。

    来到长沙后,开慧除了在古稻田长沙师范学校附小上了一段小学之外,大部分时间在家自学。她随父亲学英语,并阅读了许多东、西方文化书籍和古今文艺作品,开始关心周围的变化,关注着时局的发展。

    1913年,怀着改造社会、改革现实的宏伟理想的毛泽东,来到了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杨昌济是他的老师。杨先生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分子,他大胆地在学生中传播西学,鼓吹个人主义,在寻求自由的一代青年人心里播种着激进果实的种子,深得学生们的敬仰。              

    毛泽东那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称的深刻思想,远大的革命抱负,俭朴谦逊求实的作风,很快赢得了“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杨怀中先生的赏识。杨怀中先生认为,毛泽东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毛泽东也为有杨怀中这样一位志趣相投、学识渊博的师长而欣慰。这一师一徒很快成了忘年之交。

    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学不仅课堂听讲,课后或节假日也常到“板仓杨寓”求学聆教,讨论治学做人之道,讨论历史兴衰、救国救民的道理。每逢这样的时候,开慧总是坐在一边静听,成了一位热心的“旁听生”。她很羡慕父亲和他的学生们的远大志向。特别是毛泽东,这位身材高大的青年所表现的非凡抱负,刻苦好学的精神,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俭朴谦逊的作风,给开慧留下了特别鲜明的印象,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并逐渐开始注意他的举手投足,开始较多地与他接触了。开慧对毛泽东的感情,已由崇拜转成了爱,少女的心扉开始向毛泽东敞开。与此同时,毛泽东对老师的这位娴静端庄、聪明好学的千金也产生了好感。

    每当这个声音宏亮且带有浓厚湘潭口音的毛泽东出现时,杨开慧必好奇地探出头,忽闪着一双美丽明亮的大眼睛。这位“旁听生”时而抿嘴微笑,时而高耸眉梢,有时还情不自禁参加讨论,抒述自己的见解......毛泽东对妙龄的杨开慧虽然从内心爱慕至极,但总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而生性倔强的开慧虽然也对雄姿英发的毛泽东从心底里萌发了一种甜丝丝的爱意,但总觉羞于启口。每当毛泽东与他的同学走出她的家门时,她总轻轻地叹口气,站在门口远远地观望着。

    有一次,毛泽东佯装出门,又诡谲地绕回来,在开慧背后热烈亲切地唤了声她的乳名:“小霞,我在你的背后哩,你好生看看吧。”

    杨开慧吓了一跳,她捶着毛泽东的肩,大声嚷着:“好坏呀,哪个看你罗。”当她抬头看见毛泽东那双炯炯深情的双眼时,两片红云飞上了她的双颊。毛泽东轻轻地,意沉沉地握住了杨开慧的手......

    毛泽东也许在家养成了与父亲顶牛的习惯,烈性难改,他不会对女人献殷勤,但杨开慧却是柔肠百结。他把少女杨开慧视为自己臂弯中娇立的小鸟,而好强争胜的开慧并不愿做那种向人娇啼的小鸟,也不愿毛泽东把她当小妹妹对待。毛泽东要征服中国,她要征服毛泽东。

    杨昌济终于发现这两位青年人感情微妙的变化,他没有干涉他们的交往,他珍爱女儿,也喜欢这位激进、睿智,不修边幅而又抱负非凡的学生。

    一次,在月明星稀的江边漫步,毛泽东戏谑地吟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哟!”他紧紧握住杨开慧那双光洁柔软的手:

    “开慧你应该成为我们一道的人哪。应该走向社会,懂吗?”

    杨开慧望着毛泽东那双炽热的眼睛,惶惑地说:

    “润之,我,行吗?”

    毛泽东笑着拍拍手:“行的,行的。开慧志向远大,举止温婉,中文亦好,殊属难得,难得的一位同志啊!”

    杨开慧娇羞地抽回手:“润之,你又取笑我。”

    “哎,这可不是我一个人讲的,是大家对你的评价嘛。”毛泽东认真地盯着她。

 

 

                   漫步北海,游览故宫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开慧随全家北上,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九号。8月份,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但由于准备工作未就绪,杨昌济便推荐他到李大钊主持的北大图书馆任助理馆员,并常到杨家请教和看望老师全家。

    这天,杨开慧一改往日的恬静,象是整个身心沐浴在幸福的光晕里,那双美丽的双眼秋水盈盈,玉洁光莹的圆脸红喷喷的。这是个敢恨敢爱的姑娘。血气方刚的毛泽东被开慧那份柔情感动得不能自己,长久深切的渴望使他张开那巨大有力的双臂紧紧拥住开慧,激动地喃喃自语:

“霞,又见到你了。好高兴,好高兴哪。”这同样是一个敢恨敢爱的男子。杨开慧深情地打量着微带倦容的毛泽东,心疼地说:                                    毛泽东与杨开慧

    “润之,你瘦哒好多。你看我这几个月在家里照顾爸爸,却养得白胖白胖,要是将我身上的肉分点给你,那该多好。莫只顾高兴,走,看爸爸去......

    毛泽东和杨开慧经常一起漫步北海,游览故宫,议论时政。这时开慧已是十七岁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且身处异地,得遇同乡知己,自然情愫暗生,于是两人倾心相爱了。香山的红叶,北海的白塔,都记下了他们爱情的絮语和甜蜜。他们的爱情象红叶一样艳丽,象梅花一样纯洁、高雅。

    开慧对毛泽东的感情,除了真挚的爱,还有十二分的敬仰与倾慕。她在日记里这样记录初恋的情怀:

    “不料我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的许多事,看见了他的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不过我还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幸运。......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了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就是为他而生的。我想像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个命运!”

    杨开慧善书法,懂诗词,不事铅黛,志存高远,这使毛泽东的爱更加深切。一天,毛泽东向开慧要诗,开慧便吟诵了一首送给女友的诗:

        高谊薄去霞,温和德行嘉。

        所贴娇丽菊,今高独开花。

        月夜幽思永,楼台入暮庶。

        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毛泽东用心听着,小心重复着,体味诗中的含意。待听完,笑着说:“霞,这诗赠给我不是很合适吗!”开慧脸色绯红,细一回味,确像一首爱情诗。“所贴娇丽菊,今高独开花。”这不是说自己尚未许人么?想到这里,脸红得像火烧一样,忙辨白说:“你不要曲解人家的诗嘛,对你说过了,是送给女朋友的。”

    毛泽东说:“我最喜欢后两句:‘明年秋色好,可否至吾家?’”就这样,第一次北京之行,二十五岁的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初恋。

    毛泽东将赴上海时,两人约定分别后互通信息。次年四月,毛泽东转道上海回湖南,两人不断书信往来,鸿雁传情,互相之间的称呼也只用“润”和“霞”了。

    19191218日,毛泽东率驱张代表第二次来到北京,有时就住在杨家,公开了他与开慧的恋爱关系。

    1920117日,一代学人杨昌济先生因病逝世。在北京的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元月下旬,开慧全家扶柩南下,将杨先生归葬于长沙板仓。不久,开慧从板仓来到长沙,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了湘福女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注:《名人婚恋》最新电子版本约有80万字,有精美图片340幅,有需要的网友,可与我联系。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