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巴比慈善晚宴


 

全世界最富有的两个人,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如期来到北京,举办了一场慈善晚宴。据说,企业家和家属合计约50-60人,其中企业家约50人。另据媒体报道,这些企业家中既有此前高调确认出席的王石、陈光标、余彭年、牛根生、冯仑、曹德旺,也有之前媒体猜测的柳传志、张朝阳、马云,还有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以及几位部委官员,如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和央企领导人等。

 

巴比慈善晚宴,被媒体戏称为劝捐的鸿门宴,结果却给了每个说此话的人两记响亮耳光。

首先,人家既没有动杀机,也没有继续财富掠夺的表示,更何谈鸿门宴呢?知道一个经典故事就来卖弄自己的博学多才,却依然高谈阔论,真真是不知羞耻;

其次,巴比仅仅是谈自己成长过程中,慈善大环境以及美国之类的国家的政府与个人对慈善的态度,丝毫没有募捐的意思,当然也没有出现CCTV历次募捐现场的那些哗啦啦的催泪弹,以及一个数字后面竞争一样的多少个零的捐款数字。

据说,整个宴会在家庭般的和睦氛围之中进行的,晚宴上,巴菲特表示,慈善捐赠是很私人的决定,到此只是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树立的榜样,他一生都捐赠。巴菲特表示,没有因为钱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他捐出的钱却可以改变千百万人的生活方式。他告诉投身慈善事业的人们,做慈善不要怕失败,以前我们都有许多失败。他说,慈善工作关注的是全人类,不分国界,不论种族。盖茨也表示,慈善的魅力在于多样性。

这之间的悬殊对比让中国人汗颜,特别是那些捕风捉影的传媒与专家精英们。

——当然,在晚宴没有举办之前,或许本人也难免会以鸿门宴称之,传媒与学术精英们“鸿门宴”之称也是笑话不得的。炒作也好,吸引眼球也罢,那些评论本身都是有价值的。

 

但我想我是不会随便称呼一个聚会为鸿门宴的。这个称呼本身就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那意思大体是“酒无好酒宴无好宴”去了就会遭遇打劫,还是不要去的好。

但实际情况往往都不是那么回事。

 

刘姥姥进大观园,吃有吃相,拿有拿样,荣国府里的众太太小姐甚至丫鬟们都如看戏一般的欣赏。对这样的情景,每个穷人都会心酸,认为刘姥姥是食了嗟来之食,是人格上的屈辱,甚至认为贾府那些人是病态心理。其实并没有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最终不仅是王熙凤的巧姐就嫁给了刘姥姥的板儿,而且其他很多主要人物都与刘姥姥有关。所以即使是拿刘姥姥取笑,也大体是善意的。刘姥姥之于贾府,并没有那种被施舍之实。

谁家又没有几个穷亲戚呢!

 

假如钱自己花不完,就给别人,这是很合乎情理的逻辑,就如有多余的东西,或者是转手卖掉,或者是租给别人有偿使用,都是一种经营行为,但假如是不计回报的白给,那就是在做慈善了。

在给与方,这是种恩赐的权利,在接受方,总是会有一种阴影,或者感觉是亏欠人家的,或者觉得自己的人格受辱,通过让给与者感觉到尊崇而自己内心得到平衡。

 

李连杰说慈善并不单纯是富人的事,也应该是穷人的事,应该是所有人的事。

捐款本来就是人自觉自愿的事情,而没有任何值得攀比的道理,穷人与穷人不同,富人与富人更不同,穷人与富人自然更不同,甚至同一个人,此时与彼时更不同。

不要形成向富人逼捐的局面,即使他是富可敌国的人,都没有义务做出别人要求而他又没有意愿做的事情。

假如我们一直在比比谁在做好事,就用标杆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的话,就需要先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假如你用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去要求别人,难免有点强人所难了。

其实也不是在中国生活的人就比其他国家的人阴暗,并精于算计,每个人都眼巴巴地希望富人捐款让自己生活得更有保障一些。

不管是巴菲特还是盖茨,或者是其他在慈善事业中有所行动的人,在我们对他们表示尊敬之余,总是要多问一些为什么,他们图什么呢?

 

虽然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但在这里还是说些现实的问题——因为慈善行为会带来的看得见的物质回报。

既然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那么每个人都是部分钱财的暂时保管者,总是会一无所获地离开这个世界。你说“巴比”们的慈善行为是精明的逃税手段也好,说人家是钱多了“烧包”的愚蠢行为也罢,但慈善行为也是一种精明的投资行为,比如慈善者往往会结交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从他们那里也会得到别人甚至自己在平时都难得的机会,特别是官方。

举例而言,微软曾经在中国,在欧洲的形象不好,特别是在欧洲官司不断,政府的大单也往往旁落到对手的手中,但当比尔盖茨变换一种慈善家的形象,会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去微软公司服务以追求那种慈善的良知,媒体也会争相给予正面报道,产业环节的各个链条也会乐于提供优厚的条件维持那种合作关系,政府以及相应的采购天平也会朝他们倾斜。当然,股价也会由于受到追捧而有所上涨。因此从业务上、从品牌上、从资源上、从资本运营层面,从企业与个人形象方面,都会取得联动效应。

相比于比尔盖茨,巴菲特的收益似乎相对就比较单纯。

巴菲特的利益来源于投资,假如他看准了某些投资机会,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来自被投资企业的“毒丸”行动的概率同样会小很多,来自跟随着的怀疑与犹豫也会少很多,其中,前两者都在无形中将其业务成本极大降低,而第三个因素则会让他们能在适当时候获利脱身。

从这种角度而言,巴比慈善行为更像是一种公关手段,对整合各方面资源,以及曾经布满荆棘的发展道路上铲除各种荆棘。

据悉,比尔盖茨基金会2010年在中国就投资了包括中国中铁、江南高纤、金融街、丰原生化、农产品、晨鸣纸业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股票。相信从私下里得到这个消息的人都会特别关注这些被巴菲特看好的投资领域。

但,更重要的核心是他们会得到一种快乐。

巴菲特说,钱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钱所带来的东西才会让人快乐

——快乐就足够了。

 

就如同我一贯的观点:钱是用来花的,只有让钱走出去才能发挥钱所能发挥的作用,一旦你这么做了,就等于认可了一个事实:相比于其所购买的东西,至少在做交换的那一刻,钱是相对不值钱的。

 

盖茨说,年轻人会比上年纪的人更准确地判断世界在朝哪个方向走,同样的钱为什么不能投资于更有活力,更有利益增长点的地方去呢?

以事实来说话,事实证明“巴比”慈善基金会活得比绝大部分人都好,据说他们至少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就取得了30%的利益回报,这相比于那些疯狂投入于房屋信贷的机构,不用说最后倒掉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以及那150多家银行,就连那些耐不住寂寞要转行加大投资的许多机构,都要明智得多,他们可谓是精明出了好结果了。

能做到那种境界,应该也是难得了。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以前被忽略的要素:原来他们在2006年之前就已经预见到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金融风暴,并把自己的钱找了一个安全港。慈善不过是财富的安全港!

——既然曾经对华尔街与金融创新一知半解的人都会知觉危机即将降临,他们提前有所防备也是正常的了。

 

但我们关心的是三个问题:

首先是有没有创造出让有能力的人致富的同时得到尊重的社会环境。

现实情况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国有与外资的夹击之下,生存状况举步维艰,不管是融资成本,市场环境还是舆论环境,甚至人力成本都处于绝对的劣势,那些九死一生,并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企业家往往又要招致为富不仁的骂名,时刻要担忧被秋后算账。所以致富道路要多许多坎坷,受到尊重的程度更是大打折扣。

其次是有没有创造出富人无需为自己子女的未来之路发愁的社会保障系统。

现实情况是:富二代成为传媒与专家,甚至每个民众口诛笔伐的焦点,即使是有真才实学,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成就辉煌的,都会遭遇广泛而深入的质疑。他们被认为由于即成了上一辈的成功基础,已经跟同龄人不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因而取得成功是应该的,表现平庸就是耻辱,加之外界对富二代的负面消息甚嚣尘上,所以做富二代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第三是有没有建立一种诸如遗产税那样的财富再分配的机制,让那些已经致富的人经过理性思考与选择,宁愿用捐赠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财产。

曹德旺表示,中国目前很多的制度问题都有待解决,比如教育制度、卫生制度等。如果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没有同步进步的话,慈善是不会一枝独秀的。

显然对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家庭来说,只要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父母也不必担心子女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在此前提下,巨额遗产对于子女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相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富豪们之所以愿意将巨额财富留给子女,往往是他们对社会公平的信心不足,对未来无法把握。在构建鼓励捐款的慈善社会的环境与制度化建设方面,中国有许多缺位。这样,留给子女的财富就成为对子女的一种有效保障和安慰。

 

中国不缺少有钱人以及慈善意识。

据清华大学2009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0811月,全国为四川地震捐赠的资金为652.5亿元。据估算,全国的抗震救灾捐赠,最后流向政府、由政府来支配的,极可能在80%以上。中国有比他们还慷慨豪放的,比如新华都的陈发树,但捐款之后的结局是什么是有目共睹的!

如此情况下,指责中国人捐款的时候,没有巴比那样潇洒,确实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了。更不要说达到他们那种在慈善决策时候的深谋远虑与持续性的名利双收的境地了。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
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