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最贵
◎本报主笔 刘长杰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从2005年贺岁片《天下无贼》上映至今,“黎叔”这句经典对白,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观众的心中。虽然电影是以极其戏谑的口吻说出这句话的,但很多人视其为至理名言。
10月5日,这句名言再次得到验证。这一天,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凭借对石墨烯卓有成效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之所以授予这两位俄罗斯裔科学家物理学奖,是为了奖励他们“研究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创性实验”。
石墨烯新材料的发现,到底有多高的科学价值,诺贝尔奖已经做出了回答。与此同时,石墨烯的未来应用,到底蕴含着多大的经济价值,也成了科学界研判的热点问题。根据石墨烯的物理特性,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将有众多令人神往的发展前景”,比如它不仅可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可以制造出超坚韧的防弹衣,甚至还可以作为2.3万英里长的“太空电梯”缆线的备选制造材料。此外,石墨烯也将凭借其超越一切材料的优越导电性能,替代硅材料,用于制造未来的超级计算机。
1965年,英特尔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提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亦将提升一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今天,随着半导体晶体管的尺寸接近纳米级,其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展前景正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不少学者声称“摩尔定律”肯定不会在下一个40年继续有效。然而,随着石墨烯技术的大放光彩,科学家们开始重拾对“摩尔定律”的信心。
至此,作为一种新材料的石墨烯,其价值开始被业界厘清。而“人才最贵”的逻辑,也随之凸现在我们面前。
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均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大学,曾在莫斯科从事科研工作,后相继赴荷兰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石墨烯研究。两位科学家获奖的当天,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批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而来自俄国内的批评声音还包括实验研究条件落后,学术界官僚主义严重,科研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
俄罗斯的反思声,引发了中国部分媒体的反思。有媒体借机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大陆还没有培养出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然而目前却有几十万中国的优秀学者入籍西方发达国家从事科研工作。中国应就此反思官僚主义盛行的科研体制,为人才潜心科研创造条件。
美国投资家约翰·邓普顿有句名言:“一个国家的财富不能靠资源,而应该靠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和创造。”客观地说,中国过去这三十年来的财富积累,主要依靠的是资源(包括原材料、土地、人力、市场等资源)优势,而非科技创造;我们也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科研人才的包容与尊重。
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我们不禁想起天才物理学家茅广军。五年前,这位由于没有通过三年一次的考核、被某高能物理研究所解聘的海归博士,因为被强行终止项目研究而跳楼自杀。茅广军死于2005年9月14日,这一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话,从年初流行到岁尾。
茅广军离开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科研体制依然没有显著的改观。与我们的期许相反,有些弊端在趋利态度的纵容下,反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在为新资源的不断被发现欢呼雀跃的同时,各个唯利至上的地方政府,都在竭尽所能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抢先发展;又有哪一个省份,能够想到把对石墨产业的巨大支持,转投到对石墨烯的科学研究上去呢?
“香港超人”李嘉诚曾有言:“人才缺乏,要建国图强,亦徒成虚愿。反之,资源匮乏的国家,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而使国势蒸蒸日上。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希望李先生这句“人才比资源重要”论,为每一个中国人所领悟。
***注:此为发表于20101008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http://epaper.lnd.com.cn/html/sdsb/20101008/sdsb557676.html时略有改动。
21世纪什么最贵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