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与小乘


  

    唐朝有一位大彻大悟的大和尚,他就是禅宗流派之临济宗的开创者——禅师希运。希运禅师是福建人,自幼出家为僧,在黄檗碧山出家修行。

    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一见如故,谈笑风声。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希运一起渡河,希运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边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说:“来呀!来呀!”

    希运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的骂声所震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说完,那同参便悄悄离开了。

    那么,这个故事里的“小乘自了汉”和“大乘法器”,是怎么一回事呢?

    佛陀圆寂100多年后,佛教内部发生分裂,产生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总称18部或20部。这是佛教史上的部派佛教阶段。

    公元1世纪左右,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大乘佛教兴起。此后,追求个人解脱的原始佛教就被贬称为小乘佛教,认为大乘重度他,重自度的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北传的梵文系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只是北传佛教徒一厢情愿的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分法的正确性,因为在南传佛教的一些经典中,也载有大乘的理论。

    在佛的时代,没有大乘和小乘之分,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二者合起来,称为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声闻和独觉两乘,合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结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

    这里的“乘”,是“车辆、乘载”之义。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分为声闻乘与独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其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小乘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愿回过头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

    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一同脱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结合。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和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劫的长期修行,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修行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因为它只有菩萨所行,不为小乘所共有,所以称为一乘。

    大乘佛教后来又分为空、有两宗,即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

    中观学派(空宗)的创始人是龙树(约公元150—250年)和他的学生提婆(约公元170—270年)。该派以《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以《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为基本理论著作,其观点既不认为我常在不变,也不认为我可以不受果报。

    该派在缘起论上对原始佛教有较大的改造。

    原始佛教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构成是有原因的,由于有原因,它的存在才是真实的。中观学派的看法与此相反,认为事物的产生和构成正因为有原因,所以才是依原因存在,没有自性的,并非实有。这就是“缘起性空”、“一切皆空”的宇宙观。

    大约产生于公元四五世纪的瑜伽行派,针对中观学派落空之弊,提出了“万法唯识”的主张,对永恒的宇宙实体进行了肯定,认为众生的识是变现万物的总根源,万物由识变现,识是有,境为无,所以称为有宗。

    有宗不仅认为识能变现万物,而且也认为识是众生轮回流转的种子。因此,只要体悟到识的这种特性,就可以求得解脱,证得涅槃,获得自由。

    无著、世亲兄弟是该派的创始人,以《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为主要经典,以《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等为基本理论著作。

    此后,空、有两派进一步融合,把境识、心物统一起来。中国佛教各宗派,特别是禅宗,在这方面作出了最彻底、最卓越的贡献。

    【摘自《佛法改变活法》,薛龙树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