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怪时分无书香
严辉文
中秋国庆佳节是图书销售旺季,而如何在浩瀚书海里脱颖而出,已让出版者绞尽脑汁。如今的书市,在诸如名家书评、加套腰封等传统促销方法之外,一些标新立异搞怪甚至无厘头的吆喝手段,正在改变阅读的寻常滋味。
不知从何时起,搞怪已经成为了作者和出版方念兹在兹的重要手法。黄金周书市更是见证了搞怪式出版空前的种种情形。韩寒新作《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推出100本限量书,每本竟高达988元,刷新了郭敬明《爵迹》限量版268元的纪录。另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册子《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在出版策划方面更是动起古人的脑筋。先让一位业余演员扮演诸葛亮,手持该书在北京地铁穿梭,广泛吸引眼球后,该书出版方不失时机地在网上寻找这位“诸葛”先生。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变身“红雷梦”后,书市也不甘寂寞,顺势出现两本“红楼同人作品”——《红楼梦杀人事件》和《曹雪芹访谈录》,仅看看书名就堪称是十分无厘头了。
在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出版界不是不应该吆喝,不是不可以使出吃奶的劲儿“广而告之”,甚至于出版方使出的诸多搞怪手法也不可谓毫无效果,不过,书本身过硬终究是硬道理。书籍与其它商品的不同之处大概正在于,书香本身具备了天然的吸引力。苏东坡所谓“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早已把书的价值和书香本分道尽。
而从玩天价、搞招标、傍名著等出版界新近崛起的三大法宝来看,书香实在是早已荡然无存了。细嗅一下,更多的是充满着铜臭味和恶俗气。韩寒新作《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推出100本限量书,每本附赠10克价值3000元的足金,其场面无论如何火爆,抢购者无论如何兴奋,都无法与书本身的魅力划上等号。吸引着趋之若鹜购书者的到底是作品本身散发的书香,还是价值3000元足金附赠品的铜臭?恐怕已不言而喻了。至于起劲附庸名人诸葛亮、曹雪芹之类,更多的是迷信于“功夫在书外”,除了使出书之类堕入如今见怪不怪的恶俗炒作的泥淖之外,此类书籍能否让读者真正领略文言之趣,真切看到作者与诸葛亮、曹雪芹对话的功力或者精彩,那恐怕也只有天知道了。
作者、出版人都把精力转向了恶俗的炒作,不只是让书香成为了一种稀缺品,远遁于前市场社会,而且显然还是一种饮鸩止渴。想想看,书出了,不大能够吸人注意,就在过度包装、起劲咋呼上用功,而如此这般地闹出响动,果然在书市上偶然抢到了促销的头彩;反过来又必然使出版界找到了兴奋点,自此干脆视“无恶俗、不出书”的搞怪式出版为救命稻草了。
凤凰网资讯 > 评论: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10/08/2722611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