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房地产


 

    历经很多次产高低起伏,渐渐的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官府提倡的都是害人的策略(多少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一直没有实现,我现在都忘了具体是说的什么了),官府打压的方面就是市场的机会出现了。举例说明,前一时间说的,地产相关部门及喉舌鼓励,做商业地产的投资,结果是西服进去内裤出来,被套;坚决遏制住宅市场的上涨,结果事实上是短裤进去,“阿玛尼”正装出来。

    每一次的历经,都发现一个特点,简直快成了客观规律了,官府每一次的生气政策,也就是坚决遏制住宅地产的上扬,其结果就是,一年左右,又会鼓励购买的政策出台,于是又一轮的暴富又开始出现在那些不听话的投资者身上了,有一次的阿玛尼了。那些听话的百姓,个个拿着两居的钱,在第一轮的调整听话以后,变成了只可以买到一居的款项;官府又开始调整,那些依旧还听话的百姓,把仅够买一居的钱在调整过后,又变成了仅够买个卫生间的款项了,等幡然醒悟的时候,也就是可以买一个门厅的几块瓷砖钱了。

    这个游戏故事,就像是民间传说狼来了的典故。反复地讲着,愚民的政策不停的在灌输,殊不知百姓的存款就是给地产商贷款做了源泉的支撑,利息和通胀悬殊已经达到了受不了的距离,百姓利息的费用还不如ATM机收取的费用高,只能说自己的存钱是“二”的行为,你还指望着银行里的钱能够追的上上涨的菜价吗?更何况是住宅的价格,折着跟头翻得这样厉害呢?

   商业地产,除了临街的门面房子可以养家糊口的苟延残喘以外,你看看身边那个商业广场又能挺得住一直的火爆,多年的商业核心地带不算啊,新开的商业综合体火爆持续很多年的,没有几家吧,开业几年的养人气阶段过后,伴随着的就是维持和苦苦的挣扎,君不见东方广场的品牌服装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地下一层及一楼的租金逼走了多少国际一线品牌,商家苦的只当是开了一个活体广告店了(美其名曰旗舰店),万宝路这样牛的品牌,坚持了一年后都开不下去了,要知道每天每平米它的租金是180元,导致他的一件棉质衬衣就得卖3400元,租金越高商品就越需要高价出售来支撑,市场呢,可没有多少的支撑,于是一年后香消玉损而去。

    地方的商业又是怎样,一个小窍门,看看哪儿的商业总经理的待遇你就可以知道,该物业的盈利状况。但是望着换了一个又一个的总经理,你就会发现运营肯定是有问题,太深了我就不说了,总之我认识的很多商家,在扣点、交租的时候每次都是咬牙切齿觉得自己投错了行业。我认识到商家依旧是活在水深火热中。那么商业的前途在广大的房奴、孩奴、病奴中会有多大的上升空间呢?我有些看不到,也许是自己不在其中吧,又或是认识的商家太穷苦了吧,也有意气风发,情趣盎然的,我没有接触过。

    当然了餐饮除外,利润很大的“温州休闲”红灯光更是除外。基层的没有源泉,商家就获利微薄,微薄的商家怎会拓展更多连锁店呢?那些包装上市从另外一个渠道获取利润的除外,总之,商业越来越不好做,你再投资到那个领域里,觉得合适吗?

    住宅市场风风火火,虽然高压水浇灌着像落汤鸡一样,但是未来依旧是经济中流砥柱的刚强上升线之一,你下决定几年不买了,可以,但是这次普查人口以后,就会得知,无房的百姓还是很多,做为奢侈品的房子,虽然贵,但是依旧需要者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结婚者在支撑着,如黄河壶口瀑布一样汹涌奔腾而来,堵不住的。

    不供应量就依旧会出现潜在的暴涨。油库着火不可以拿水来浇灭,这是常识。违规的操作终究会被市场的无形的手调整。除非能够杜绝掉“二奶”和“小三”的生育,举例说明,友人,已经有一正室,两副的“地下的堂客”,按照他的话来说,我已经和大堂客有了一个崽,两个小堂客,又给我生了两个崽,我还给他们每人买了套房子,天哪,住宅的这一部分也是需求强大的,想到这里,羡慕死我了。不写了,想想这几个家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