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中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组长的8人编制小组,接手一五计划的第五次编制工作。陈云认真总结了1953年的建设经验,制定出了《五年计划纲要(初稿)》。6月30日,他向中央汇报时,提出了著名的四大比例(工农业、轻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工业与铁路运输)和四大平衡(财政收支、外汇收支、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应、煤电木材等主要产品供需)说,还用了许多数字加以说明,将他的综合平衡思想系统化具体化,并有了可操作性,从而深化了1952年底的中央指示精神。
同时,他还阐释了比例与平衡的关系:“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 并指出:“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在四大平衡中,他特别重视财政收支平衡,强调:“在财政上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冒进,即将财政收入全部分出去,搞到中途预算破裂。一种是保守,既有钱不用,妨碍建设。”概言之,陈云主张按比例和紧张平衡,反对冒进、齐头并进和破坏平衡。1954年8月,在陈云四大比例、四大平衡思想及其《纲要》的基础上,8人小组制定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11月,陈云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用11天时间加以讨论修改。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该草案并提交7月的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56后的今天,重温陈云同志的“四大比例、四大平衡”的经济思想,对照当前中国的经济态势,发现中国仍然是“产业之间的发展与投资比例”与“四大平衡”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中国的经济关系紧张。当然,中国的经济与1954年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经济规律始终没有变化,各产业发展与产业间的投资比例关系,国家财政收支等平衡关系始终在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今天的中国,同样存在“冒进和齐头并进,以及破坏平衡”的问题,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差距本身就是不平衡,国家多次宏观调控,只考虑发展,却没有明确提出反冒进,实现综合平衡。这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党中央要求全党和各级干部不要急功近利,首先要在总体发展指导思想上,不要急功近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如:2010年广义货币(M2)余额69万亿,是GDP的两倍多,物价上涨成为必然。然而,我们仍然在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太可怕了。笔者估计,2010年9月的CPI肯定不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长3.6%,与老百姓的感觉完全不符。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十二.五”期间,很有必要重温陈云同志的“发展比例、综合平衡论”,把发展的“速度与平衡”关系处理好了,中国的经济矛盾就自然消除了。
2010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