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不是颠覆


  改良不是颠覆

  大量事实证明,第一品牌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我们必须找到内在的核质才能找到真正成功的原因。

  这个核质是,首先要认知清楚什么是颠覆这个核心理念,不能把颠覆给理解偏了。

  首先,我们想说明一点,颠覆不是一种改良。

  现在很多人把颠覆理解为我们平常说的创新与改良,实际上,按我们的理解这都是不准确的。我们认为,改良不是颠覆,改良也不是创新,改良只是另外一种模仿而已。与颠覆还差着很远呢?

  那么,颠覆是什么呢?

  新华词典意思是翻倒,覆是盖住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换个底个儿。

  在我们这里,颠覆体现为三个层次的意义。

  首先是思维的逆反,其次是行为上的颠倒(反判),最后是对现状的破坏。没有这三层意思,就不能称之为颠覆。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在水平营销中这样分析说,很多产品的创新,或在规格,或在包装,或在设计,或在配料,或在方便性等方面进行改良。

  从本质上看,这些办法只是在强化或弱化产品或服务的某一些特征,改变产品的容积、数量与频率,改变包装的方式,或者增加成分或减少成分,并没有改变产品内在的本质特征。

  对于这种纵向思维的结果,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如果继续纵向细分其结果可能是产品的混乱,能不能横向营销或水平营销,并且提出了水平营销的新思想;

  水平营销实际上是跳出了纵向思维的条条框框,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也跳出了改良的怪圈之中。它的这种思维结果已经有了一定的逆反性,但行为颠倒与破坏性还远远不够。

  另一位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则提出了破坏性增长。

  他对颠覆的理解就更近了一步。他说,如果一个产品对于一个新品类没有一定的破坏性,就不是什么创新,更不可能有新的增长。所谓打烂一片,重塑一片;一边破坏,一边创新,一边增长。

  一种可能是对经典产品的破坏,一种是对权威产品的破坏。只有这种破坏,实施破坏性增长才有可能。

  实际上,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出来,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破坏性增长,就是对颠覆的期待。

  因此,无论是水平营销还是破坏性增长,都在告知我们,颠覆所应具有的某种特性。

  颠覆应该是一种重生,就是改变现有的经典产品的生存介质与形态。

  颠覆就是通过对一种原有经典的彻底解构,从而换发出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或者认知。

  颠覆性产品一定具有一种独特的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心理暗示,可以是一种新的技术,一项新的发明,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新形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运用于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都是“首先”或“唯一”的。

  这应是颠覆性产品的第一法则。

  可口可乐毫无疑问是第一品牌,那它是怎么做的呢?

  可口可乐创立之时,它并没有在其它品类中去细分化一个新产品,而是独创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这实际上是对以前产品的一种破坏,一种新介质的创造。

  现在,我们看看可口可乐的成功之处。首先它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秘方,这个秘方是别人所没有的,有了这个秘方它就建立了自己的介质。这是其一。

  其二,它具有鲜明形态,就是它古怪的口味,褐黑色的颜色。这种形态让所有的消费者,只要一看到这种颜色,就马上认出可口可乐这个产品。

  具有独特的介质,鲜明形态的可口可乐,就是运用颠覆的这种破坏性,创造了一种人类闻所未闻的新品类与新口味,以反人类原始需求的姿态,创造了从未有过的新需求。

  思维的逆反,行为的颠倒,结果的破坏三个因素它都具备。

  因为有了这三个因素,让可口可乐这种臆造的口味,洗涤了消费者的全新味觉,横扫了消费者对解渴需求的另一种认知。如果可口可乐只是在其它品类上,进行稍加改进的产品,这个市场上就没有叫可口可乐的产品了,也不可能有这个新品类。

  所以,可乐的颠覆性并没有去改良别人的某个产品,而是以彻底的破坏性,创造其怪怪味道的全新饮品。

  它破坏了人类原始之初喝水的标准。以“中药水”的味道,颠覆了“好水”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看,它颠覆了人类喝水的习性,创造了新的“水”世界。

  从可口可乐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它没有去做细分,也没有去做改良,而是运用了颠覆的理论,才彻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从而做到了世界的第一,光用改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因此说,思维上的逆反,行为上的颠倒,结果上的破坏才是颠覆性产品的真正思维表现。

  

  

  

  

  

  

  

  

  

  (黑森林品牌顾问-品牌营销战略观点;作者:郑新安 [email protected];电话:010-87746352; 1391075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