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多事之秋 跨国经营难度加大


□本报记者 杜 文/文

    11月2日,澳大利亚央行突然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利率由4.5%调高至4.75%。几乎与此同时,印度央行宣布上调主要利率各25个基点,其中现金回购利率上调至6.25%,反向回购利率上调至5.25%。

  近期,美国放言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日、韩等等多个国家表示要对本币贬值,澳大利亚和印度的此次货币政策变动有些出人预料。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金融市场进入了多事之秋。在此背景下,已经进入对外投资进入加速增长期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

  美元走势至关重要

上月初,日本央行意外将隔夜拆借利率由0.1%下调至0—0.1%区间,同时决定建立规模可达5万亿日元的临时性基金,用来购买长期日本国债、商业票据、资产支持商业证券、企业债,甚至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等金融资产。继日本政府干预汇市后,泰国、哥伦比亚、韩国、越南、巴西等新兴市场及出口导向型国家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来干扰汇率,对美元进行贬值。而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世界首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才是此轮货币贬值竞赛的始作俑者。

  美国因为经济增长、就业等形势差强人意,美国表示要实施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货币。美联储在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二召开的议息会议将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长江证券研究人员分析,如果美联储继续大肆投放美元,会招致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不满,所以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不会超过市场预期,反而是一种循序渐进、全世界各国均能接受的货币投放与贬值。

  一位财经资深评论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当前美国实施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美元的贬值幅度过大并不利于美国的核心利益,同时,如果美国在向市场大规模的投放美元从而导致美元贬值,甚至会引发 “金融战”,也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大的调整。(更多见中国企业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