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兼并重组上升国家战略 大集团时代到来
文/ 王秀强
第二轮煤炭兼并重组已经拉开大幕。在新一轮煤炭整合风暴中,国家力量成为主导,培养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则是最终目标。
10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是目前煤炭兼并重组领域最高级别的文件。
《意见》高调称,“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支持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
与目前各地正在推行的兼并重组不同,国家意在打破地域、行政体制、产业限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大型煤炭企业的产生方式,可以是煤炭企业在地区之间整合,或者是中央企业并购地方国企,或是本地企业强强联合。”煤炭行业管理人士告诉记者。
煤炭“巨无霸”来临
“多小散乱”是现行我国煤炭产业的代名词。
《意见》如此描述我国煤炭产业现状:“煤炭工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仍很突出,全国各类煤矿企业多达1.12万个,企业年均产能不足30万吨,产业集中度低、技术落后,煤炭资源回采率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地区煤炭勘查开发秩序混乱,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发改委的目标是,
对于上述目标,国家发改委并未在《意见》中透露时间节点。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此前向记者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兼并重组将煤炭企业由当前的11000家减少到4000家,煤炭企业平均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到40%。到2015年,国内年产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达到6~8个,年产5000万吨~1亿吨企业达10个以上。”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亿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只有神华和中煤两家。2009年位居前五位的特大煤炭集团产量占全国产量21%,其中神华煤炭产量3.28亿吨、中煤1.25亿吨、山西焦煤8000万吨、同煤集团7700万吨。
培育大型煤炭集团是煤炭行业“十二五”及以后的重要能源战略。从能源管理者的公开表态来看,未来我国将进入煤炭“巨无霸”时代。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在中国,能源产业中煤炭行业集中度低,而石油行业由4大公司主导,电力行业以5大公司为主。从长远来看,向石油行业和电力系统靠近,应该成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目标。”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意见》对各地煤炭整合策略各有侧重。其中,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区),要坚决淘汰落后小煤矿,大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黑龙江、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切实减少煤矿企业数量。
中国煤炭行业管理人士解释称:“晋陕蒙宁和新疆等省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优良,为最大限度保护整装煤炭资源不被破坏,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不符合产业条件的小煤矿。南方和西南等省份煤炭资源条件较差,整装煤田较少,煤矿自然灾害多,应根据资源条件稳步推进,严格建设标准,适度集中生产,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实现规模开发和生产。”
跨区域重组的利益纠葛
山西、河南、内蒙、山东等煤炭主产区域整合完成后,若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跨区域整合、跨行业整合将是必然。
《意见》首次正式提出“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这被业内看作是煤炭兼并重组政策的升级版本。
但是,无论是跨区域整合,还是跨行业整合都将涉及利益分配问题。这里的“利益”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二是中央企业与国企之间的利益分配。
以山西为例,在该省煤炭兼并重组中,只有冀中能源、中煤、华能等为数不多的非本土煤炭企业作为整合主体参与到兼并重组之中。在上述三家企业中,只有中煤旗下中煤平朔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主体之一,冀中能源和华能获取的资源量有限。
另有知情者告诉记者,即便华能集团取得控股整合东山煤矿的资格,但是其手中掌握的煤炭资源仍需按照山西省政府的要求开发利用,不能自行决定使用方向。
“山西作为传统煤炭资源大省,拥有众多煤炭企业,相对比较保守和排外。”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专家说。
为限制省外企业进入,保证优先发展本地企业,一些地方出台甚至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兼并重组的规定。
例如,河南省政府规定,河南煤炭兼并重组主体为6家大型地方国企:中平能化集团、河南煤化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神火集团和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所有重组主体企业在所兼并重组煤矿中所占股权比例不得低于51%。
平衡不同地区的利益分配是煤炭兼并重组的核心问题。
《意见》鼓励在被兼并煤矿企业注册地设立子公司;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等因素,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协议,促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
对于后者而言,如今国内仍没有样本可以借鉴。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希望属于自己的资源被另一个省份“摊薄”。
为巩固自身利益,地方政府多鼓励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继而“走出去“跑马圈地,扩大省内外资源占有量。这其中以山东和山西为代表。
在山东省国资委推动下,山东省重组枣庄矿业、淄博矿业、新汶矿业、龙口矿业、肥城矿业、临沂矿业等6个省管煤炭企业,联合组建“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山西省政府提出的煤炭兼并重组目标,未来山西将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平朔煤炭总公司、同煤、山西焦煤、山西煤炭运销),3个年生 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阳煤、潞安、晋煤),11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神华模式”渗透地方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地方政府做大本省煤炭企业的另一层深意是:“对抗中央能源企业,减少央企整合地方资源带来的利益流失”。
而事实上,中央企业向煤炭领域的渗透早已开始。“煤炭大鳄”神华便是一个样本。目前,神华在宁夏、乌海、新疆等资源产地组建控股子公司,在业内称为是“神华模式”。
国家安监总局研究中心史志斌解释称,神华模式”是企业由国家组建,在国家政策和经济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国家和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大量优质煤炭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国家授予的从事铁路、港口、电力等垄断性行业的基础上,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联合、改造、收购地方中小煤矿,发展与煤相关的产业,实现煤、电、化、路、港、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模式。
可以说,神华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引燃了非煤央企的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非煤央企投资煤矿133处,设计能力3.19亿吨,原煤产量1.72亿吨。
在国家鼓励煤电一体化的政策支持下,五大电力集团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加快。华能集团计划2010年煤炭产量超过6000万吨;华电2015年煤矿各类煤矿产能将超过1亿 吨;中电投集团2010年的煤炭产量将达到7000万吨;大唐电力规划到2015年煤炭产能达1亿吨;国电在收购内蒙古平庄煤业后,也将开展煤矿建设项目。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家预计,2015年五大电力集团控股和参股的各类煤矿总产能将超过4亿吨。
电力行业发展煤炭有先天的优势,只要掌握煤炭资源与核心开采技术便可实现煤电一体化。根据本报记者了解,华润、国电、中电投等电力企业均在山西有煤炭资源。
而中小型煤炭企业因上网难的问题,一般只适合发展坑口电厂,而无法将煤炭资源大规模转化成电力。
《意见》高调提出,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鼓励电力、化工、冶金企业参与跨行业整合。目前,电力企业已经做出先期尝试。
中电投蒙东能源公司为中电投控股子公司,实现以煤炭为基础,电为核心,有色金属,铁路、港口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中电投蒙东副总经理刘毅勇告诉记者,中电投蒙东能源的煤炭全部为褐煤,根据计算,褐煤的平均销售价格为90元/吨,用一吨煤可以发1200kwh的电,售价为270元,是煤炭的3倍;1200kwh的电力可以炼0.08吨的电解铝,售价1650元,是电的6倍;如果将原铝加工成铝型材,价值又会增加1.5倍以上。“煤电铝产业链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刘毅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