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庆摩博会取得的成绩业内有目共睹,作为国内摩托车行业第一展会,一度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当人潮散去,回归正常的生活时,展会上让人眼花缭乱的车型和妩媚动人的车模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脑海。去年重庆摩博会虽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展会,但是否真如许多媒体宣传的已经可以与世界顶级摩托展会媲美?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是否已经跨入世界一流展会的行列?在各种令人鼓舞的统计数据面前,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
展会还是庙会?
国外很多顶级摩托展会会,他们每次主题都与时代关心的话题紧密相扣,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人类对文明的选择。无论是对摩托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对现实市场的诱导,都代表了这个世界对摩托车产业提出的要求,由此展出的展品都会成为一种新的动向,进步的阶梯。在这样的展会上,各大厂家都争先恐后地推出自己的首发最新车型和先进的相关技术产品,一些摩托车领域专家和业内人士都借此机会很好地了解世界先进摩托车技术及其发展潮流,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记者也是蜂拥而至,及时地把展会的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传递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而中国的摩展,就缺乏这样的思考和文化的穿透力,很多展会在策展前期很大程度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这样的动机下展会很难玩出境界。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年重庆摩博会的组织单位走马灯似的更换,而不同的承办公司又有不同的办展思路,这就造成业内很多展会在策划和执行层面上缺乏延续性,没有形成积累。这些企业前期一味忙于招商问题,然后用参展人数和企业数量等各种硬性的指标和国际知名的摩展PK,但是如何增加展会本身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延续性,很少有公司做这样的深度思考。
尽管重庆国际摩托车博览会无论从规模和参展人数上看,都可以不谦虚地说是“世界领先”,但权威性不够,充其量就是规模大,很多人将去年的展会比做庙会,这点和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很接近,先解决量的问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进行质的提升。但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市场是否留给他们充裕的发展空间?难怪业内人士调侃道,国内展会就像展销会。如果真要看展会还是到国外去看。
而这个现象已经引起摩博会组织方的重视。
“我们将通过5年的时间,将中国国际摩展打造成在全球摩托车行业一个有持续性强烈关注度的重大事件,提升中国摩托车产品的品牌价值,把摩托车行业带到公众的视野范围内。”中国国家摩托车博览会负责人王伟说。
数量还是质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成为国际名牌摩托车展会,尤其上届摩博会以4万平方米参展面积,预计观众人数5万多人次,450家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近千辆摩托车齐聚一堂,参展企业和展会面积都是上一届的4陪,已接近室内展场的极限,本届展会参观人数突破5万,是上届展会的20倍。其中经销商、采购商达到 11700多位,单位面积专业观众数超过了世界第一大摩托车专业展会—米兰国际二轮展会的同类指标。展会还吸引了来自3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行业协会代表、进出口商会代表和采购商到访。有500多位摩托车爱好者是从全国各地骑摩托车来渝观展。2500多人参加了展会组织的6场专业会议和论坛。
但是一场成功的展会除了各种数据统计外,还必须具备3个条件:展会规模、参展厂家的声望以及展品是否代表最新发展水平,而企业参加展会的目的也有三个:一是展示最新产品,二是进行技术交流,三是发布重要信息。虽然重庆摩博会这两年越办越好,在国际摩托车专业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在国际化方面以及展会的硬件、软件,与国际顶级展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随着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展会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多方面地需要,展会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展示平台,还是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相关政策和技术法规标准的宣传及信息发布平台,很多业内权威的调查数据分析以及活动评选都可以将展会作为一个发布平台,以此不断提高展会的权威性,增加展会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再者,展览作为一种产业潮流的“风向标”,一场成功的展会本身蕴涵很多产业发展和产品的信息,平时由于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和有些企业的“刻”意底调,这些信息很难被捕捉,而这些信息在展会上集中表现出来。企业参展的目的除了自身展示新产品、提升企业知名度外,还是了解行业变化的最佳途径,市场上哪款产品最受欢迎,竞争对手的各种信息搜集,这些都将是展会带给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这能帮助企业及时地对自身的战略进行实施和调整。此外,这种交流还表现在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交流、企业与车迷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集中的交流场所,表现企业的品牌特征和产品特征,在自己的网络和消费者之间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口碑传播性。
文化拯救摩展
在一个完备的行业架构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摩托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运动、赛事、改装、服饰等等这些传播渠道,带来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对于摩托车文化的培育与打造,整个行业更是缺失已久。可以这样说,中国制造的摩托车不仅缺少技术,更缺乏精神与文化内涵。打造文化,不仅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成长的需要。
最近几年,很多企业都在对自己的品牌文化进行补课,而重庆摩博会要获得国内企业的青睐,就必须与企业的方向一致,在展会文化内涵的塑造上出重招。
首先是骑行文化。日前,从摩博会组委会获悉,第九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的活动组织工作已经展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摩托车行业文化氛围。本届摩博会将继续着力打造 “摩托之都欢乐重庆”骑行活动,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提高活动的档次和规模;此外,还将举行“寻找你身边的骑士”大型行业推广活动,邀请行业内产销体系、摩托车爱好者、各类媒体的广泛参与,将摩托车行业引入大众视野,重塑行业形象;不仅如此,组委会还将与媒体合作共同策划改装车比赛,在展会现场掀起摩托车风尚高潮;与本地媒体的合作也列入了计划,以增强本地市民在展会现场的互动环节,营造良好的展会城市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加上山城的独特美景、美食,相信本届摩博会一定会成为摩托车行业及广大车迷的不可错过的节日。
还有就是安全文化。专家指出,“摩托车产品真正有效的安全性能,不是消费者传统认识中的仅仅是装备安全,而应该是基于人本主义,从产品的安全设计出发,渗透至装备安全、环境安全、使用安全的体系性安全和从产品到应用中的整体过程的安全,并不是单纯某个点的安全。”。
摩托车工业发展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居高不下,这是一对非常现实而又难解的矛盾。之所以难解,是因为在摩托车工业大发展这突如其来的大好形势下,与摩托车相关的各方面建设没有到位,我国交通事故频发,正是因为在社会各方面存在操作缺失,摩托车安全应该上升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人遵守的社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交通安全。
中国摩托车文化的建设,更应该从方方面面,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它包括交通文化、安全文化、法律文化等内容,摩托车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们的摩托车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国民享受摩托车文明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应对摩托车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还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在道路建设上、法律法规上、交通规则遵守上和摩托车安全技术上,我们都有改进的空间,而且这应该是一场全民运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在相关领域的努力。
“摩博会应该开始加大文化的推广力度,把注意力转向提高摩博会的文化品位上来。摩托车模特大赛、摩托车摄影大赛、摩托车工业高峰论坛等文化活动,此类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展会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也成为许多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又一新的阵地。展会文化的脉搏开始跳跃,展会的品牌概念日益凸显。”行业人士分析说。
在展会文化牌的推出时机上,重庆市政府也可以整合资源,利用当地有地域性的独特文化魅力,吸引人们加入到摩托车文化的缔造中来,形成展会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力争把每个喜欢重庆文化的群众都变成摩博会的观众。
文化,是一场摩展办得更出色、更持久地有力抓手,我们期望今年摩博会体会到更浓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