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秋水
看穿生死,不恃其成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大道是没有始终的。我在《信心铭》里面讲“至道无难”,什么叫至道?无因无果,没有内容,没有过程,所以是最简单的。要会,当下就会。但是,次第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那就是有因有果的,那就麻烦多多。所以至道好修好炼,小道反而不好修。你学一门手艺,你拿一个驾照要花那么多钱,还要花那么多时间,考这样,考那样,拿一个驾照都麻烦。学生读书要拿个毕业证也麻烦,花那么多钱,读那么多年,还这门考试,那门考试,难不难?很难。但大道就不难,关键是分别心放下,当体即是。所以,我们明白了道无始终,这个是一个决定见。物有生死,也是一个决定见。并不是说,我修了道了,我就不生不灭了,我就无生死了。那次我们聊天的时候说,老佛爷现在还在不在呢?早就涅槃了嘛,孔夫子也早就去世了嘛,太上老君也就看不见了嘛。《高僧传》里面记了那么多高僧,个个都往生了。《神仙传》里面记了那么多神仙,一个个都不在社会上混了,不重现江湖了。所以这物有死生,只要你是具体有形质的东西,就不可以逃得过生死。
我们明白了这个,就“不恃其成”。我们有成就,有成绩,事业有成,修道有成。但修道有成也靠不住,不论你修道如何神通广大,如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里学会七十二变,当了齐天大圣,还是靠不住,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所以,不能恃其成啊。世界上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都在无常之中,只有一个靠得住,就是无常靠得住。虽然无常靠得住,但你又里面呆不住,谁能在无常里面呆上千秋万载啊?无常靠不住,但也得靠它。所以,当年四川有一觉华居士,解放前就去世了的,在他的文集里面有他一幅照片,自己给题了个赞,我觉得很有趣。他的自题像赞云:上半生,昏过了;(稀里糊涂就过了。)下半生,迷未晓。问,现在如何?半截观音老。眼睁睁,心悄悄,虚空露出须弥爪。无手能行拳,不动步而到。只这弥陀亲靠到,(要把阿弥陀佛靠到)非靠到,(他马上反身过来了),满身月明何处讨?这些都是有大境界的,所以说,“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恃其成。”阿弥陀佛,我们靠不靠?要靠,但是也不靠;师父靠不靠?靠,也不靠。他这些说话,都是一收一放的、一放一收的。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我们看潮涨潮落,永远都是这样的。太阳早上起来,下午落下;月亮也是十五就圆,过了十五就缺。它都是一虚一满的。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人就生老病死,都是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位做守字讲,就是不守其位,它不会在一个位子上不动。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谁能够在这个位子上千秋百年的坐下去啊?坐不住的。没有谁能够把这个坐得实。所以,“年不可举,时不可止”。什么叫“年不可举”呢?年岁就是时间,不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我们能够把时间举起来吗?在禅宗有个很有名的公案,就是赵州老和尚的公案。有人问赵州老和尚:“老和尚啊,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就是十二时辰之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二十四小时,我们应该如何用心?赵州老和尚口气就大了:“你们这些人啊,都被十二个时辰所使,只有老僧使得十二时。”你们被时间弄得团团转,但我能把时间玩得团团转。只有如赵州老和尚这样的道人,可以说“年可举”,他老人家的境界不一般。但是,是不是可举呢?大家可以自己去体验体验,感受感受。
另外“时不可止”,你要想时间刹车,并不是说一个钟表坏了,那个指针就定格定在那里不动了。你钟表定格,没电了,这个发条用尽了,它指针不动了,但是,时间仍然在跑。还是孔夫子说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我们怎样面对时间?“年不可举,时不可止”,这个是时间,我们不得自由。我们是倒计时,从生下来那天起,过一天少一天。现在的人觉得年轻力壮,没用倒计时来看待自己的生命,总觉得自己还前途无量,未来是我们的。如果用倒计时的时间来看,哎呀,就有点紧张了,我又少了一天了。你看这一百年,又少了一天了,又少了一年了。今天,一个小哥们说自己老了,土都埋到这了,结果才三十岁。有这个紧迫感不错,有这个紧迫感,才知道无常的利害。我们都斗不过无常,有哪位敢说把无常抓到手心里面玩,把它打下去了,打到阴山底下不敢露头了?谁有这个英雄气?每个人在无常面前都只有哑口无言,忍气吞声啊!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不管怎么说,大道既然是大道,用《易经》的话来说:“生生之为易”,上天有好生之德。尽管生死是一个铁的定律,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在庄子里面讲究“物化”两个字,尽管我们现在是人,父母生给我们这个人身,一百年以后到了火葬场,到了火葬场一样的要化。至于化什么?那是另外一回事,肯定要化,要变,这叫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我做不得主,不能夸口说我可以乘愿再来,又转世了,又是一个活佛,我们还修持不到这个份上。
若说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现在也没人给你通风报信:“老冯,给你托了梦,极乐世界好舒服,你快点来吧。”至今,没有人给我通风报信。现在,人类社会那么方便,可以无线通信,可以发个短消息。极乐世界的高科技肯定比地球的高,那个短信早就发过来了嘛。但现在也不发过来,这里是南方通讯大厦,应该通讯很发达,应该装个机器,专门接收极乐世界的信号。今天,邵总也不来,南海也不来,来了也给他们提个建议,让他们把消息接通,乃至于幽冥地府的信息也应该接通。我们地震灾区通过解放军各个部门的辛苦、奋斗,所有的通讯联系基本全部恢复。就是和幽冥地府、极乐世界的信号接不通——若这样修行,那就有问题。
“终则有始”,从物化的角度来说,肯定是终则有始。前念过去了,后念又来了,念念不息。春天过了,夏天来;夏天去了,秋天来;秋天过了,冬天来;冬天过了,春天又来了。以前刑场的好汉都说:“不怕,脑袋掉了,碗口大的疤,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他也知道终则有始,《易经》里面说:“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这些我们怎么看,大家去参吧。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如果你有这样的本事的话,把这些全部看得透,那么就可以有资格谈大道了。正面的、反面的,圆的、扁的,不论你怎么说大道,你都有道理。不论你怎么说万物,你都有道理。为什么呢?你悟了道了,有了发言权了,你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了。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你看海若在这里面语锋一转,“物之生也”,物生生不已,物的这个的生,你要想它停下来,不行。时不可止嘛。物之生,来得快,但是去也去得快。就如汉初的张良,在刘邦去世后先辟谷,又想隐居“从黄石公游”。可是吕太后就不舍得她,说:“你别走啊,你还是要吃饭,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就是一匹千里马从门缝一晃就过了,人一生就那么快的就没了。所以“若骤若驰”,年轻人还没什么感觉,我现在六十岁了,回忆自己以前,当小孩子的时候还历历在目。最近,偶尔也把年轻时候的荒唐事给大家聊一聊,就跟昨天一样。但是,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的确是“若骤若驰啊”!想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但现在改革开放都30年了,人呢,也垂垂老矣。
“无动而不变”,没有什么东西不变的。的确,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无时不变,无时不移。以前,我的老师——本光法师就经常爱说这句话:“千万别留连光景啊!”特别是与朋友们在一起,很香很甜的时候,就敲个鼓,别留连光景。那些大碗肉、大碗酒,凑在一起很香;大秤分金、大秤分银,日子过得很爽,但管不了几天的。很香、很甜的朋友在一起,也不可能很长久的,只有道上相交才长久。相尚以道,什么叫相尚以道?有几位能真正的做到相尚以道?大多的人都是意气之交,利益之交。意气之交,利益之交能长久吗?有利则合,无利则去。有的人意气很重,没有意气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哥们。一有了意气,分道扬镳,乃至成为仇人都有。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道理,并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反过来说,又要珍惜因缘,更要看重道谊,特别是道上的友谊,一定要看重。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道理以后,“何为乎?何不为乎?”有什么可为的呢?有什么不可为的呢?孔夫子乃至刘邦们都知道无可无不可的妙处。你要我干什么,我也不知道,该我干的事,我就干;不该我干的事,我就不干。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这样说;无可无不可,道家也是这样说,孔夫子也这样说。关键是“夫固将自化”。几十年前常说的那句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就是固将自化。我们自己也在自化,社会也在自化,天地也在自化,都在自我的变化轨道之中,这个变化不是他化。我们这些人为的东西,社会化的东西好象是他化。但是,他化也要自化。房子修了管得了多久呢?一百多年以后,这房子也就没了。再如这次汶川大地震,那么多山震得没了,还是地球的自化嘛,哪怕就是不震,风吹雨打,他自己的物理运动,内部的电子、原子的运动,也会改变它的物质形态,一样的改变物质形态。太阳都是这样,何况于我们这些天地之间的微尘又算什么?所以都要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