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家机关和社会精英都去世外桃源种菜自供


如果国家机关和社会精英都去世外桃源种菜自供

杨于泽

 

       网上虚拟“种菜”、“偷菜”流行有年,很多人乐此不疲,现在又兴起了花钱雇人打理虚拟菜园的游戏模式。《第一财经日报》昨天报道,现在网游成真了,部分国家机关、大型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或个人时兴在城郊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

       机关和单位建后勤供应基地,在计划经济年代很普遍,但随着市场化改革,这种自供模式消失了。现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再出发,到郊区、到千里之外无污染地区建立蔬菜自供基地,肯定是逆市场潮流而动。如果大家都自给自足了,市场岂非多余?要知道,自给自足一向被视同“小农经济”的。

       但人们确有难言的苦衷,那就是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忧虑。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食品抽检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亲眼看到各种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被随意掺和到食品中,吊白块面粉、福尔马林水产品、硫磺生姜也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市场管不好,自己花钱雇人租地种菜,就是一个现实出路,也是无奈之举。

       但都是哪些人找到了出路?从媒体报道看,主要还是一些国家机关、大型国企、银行之类,他们有钱,自然可以找一片世外桃园,雇一批民工,不施化肥农药,精耕细作,保障自己吃上“无公害蔬菜”。其中也有个人,但那只是一些像池莉这样的精英人士,有闲且有钱。而更多人的国人,只好抱着一种凑合着过的态度,到菜场买菜,将安全风险置之度外。

       问题在于,国家机关和社会精英从公共领域、公共生活中逃离了,把其他人晾在“公共”之中,让他们留守困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精英在“公共”里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生活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社会是一块公地,它属于大家,大家就应当共同打理,建立游戏规,使之平等、安全甚至美好。按照儒家传统,社会精英首重入世,承担社会道义,干预公共生活,建构秩序,维护主流价值。建立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从小里说是“独善其身”,从大里说是对社会的“遗弃”,甚至是背叛。

       大家很无奈,但也有点“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气象。尤其是国家机关,本来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承担着建构社会秩序、实施公共管理、监管市场的职责,理应与民众患难与共,推动无序变有序。市场食品安不安全,未必是那些种菜自供的国家机关的职责,但国家机关是一个统一整体,倘若某个机关种菜自供了,他们是否还能感知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和诉求?官员们还有没有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那种公民责任感?一旦食品安全变得跟公权力无关,也就不会再有人来管“闲事”,市场只好继续乱下去。

       既然国家机关自己都不信任食品的市场供给,有关部门真的应当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了。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安全标准很高,有的甚至超过欧洲标准、美日标准,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品现在还不太叫人放心得下。安全标准是一回事,标准的执行是另一回事。这种弄得大家纷纷从市场逃离的现实,肯定是公众严重不满的,政府监管部门有义务作出回应,努力改进。而检验监管改进的一个标志,就看人们对种菜自供还有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