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回忆录:献给新股民和农民兄弟


一个职业业分析师的成长历程 1-20(阮开立回忆录)

1  跳龙门

   人生如梦,往事如梭。一晃,快奔五十了。

   回想自己的高考三天,怎么过来,没有太多记忆了。有几件事至今没忘。

   三天基本没怎么吃饭,睡觉,好像也不困,也不饿。相比其他考生,自己很好了。

   考场就在自己学校,天中三天伙食也不错,但吃不下,记得都是用榨菜,开水泡饭,

   勉强对付了。

   三天考完结束才觉得精疲力尽了。走出校门,才看到老父亲等着。母亲走得早,

   父亲没有文化,但农村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跳龙门啊 ...... 

 2 大学就是炼钢厂

   恢复高考前几年,上大学,在农村,农民,老人眼里,是中举了啊,那是光宗耀祖的事。

   带着满身荣耀,启程了,穿一身新衣,农村的麻布料,一双解放牌球鞋,还要两个舅舅

   送的厚礼--武汉牌的手表,当时30元,很棒了。

   经历了太多第一,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县城,第一次出省城,第一次

   到北京,第一次。。。真不知道怎么到达天大的,坐下倒头就睡了,一周都头晕。

   阴差阳错选了自己专业,本想学建筑,因为色弱,改成工业管理。刘姥姥进城,一切都陌生。

   大学四年,除了有几门功课考第一,其他真的没有亮点,毕业那年,突击入了党。

   但是大学是炼钢厂,对知识,人生,价值,是每个人成长过程的熔炉......

 3 意气奋发去工作

   22岁,风华正茂,意气奋发啊,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从这天开始的。

   使不完的劲,写论文可三天三夜不睡,搞科研,可长途爬涩,汽车,火车,徒步不疲倦。

   同事拱猪,贴纸,顶枕头,可一休不睡。

   喝酒,红的,白的,啤酒,样样不惧。

   这时已是老师身份,脱掉农村娃土气,一身黑色笔挺西装。唱歌,小城故事,一剪梅,看家。

   篮球,足球,兵乓球虽不是职业,也能应付教工活动。游泳100米还能拿奖。

   一米七的个,刘德华,李连杰的脸旦(我孩子后来说的),成了大多数女学生暗恋对象。

   啊,为什么不能永远22岁,人生最美好,没有暇渍的年龄...... 

 4 向南的躁动与初恋

   活在梦里,坐在云里,最后还是要回到现实。工资第一个月58.5元,97年之前没过135元。

   年迈的父亲,农村的弟兄,远亲,近亲,都想来看看,他们都没有进过城啊。

   有了面子,但很难受,不要面子,不符合我们农村娃的习惯,习俗,家教呢。

   去南方,去海南,去深圳,去广州,这时有了去南方的燥动。

   第一次去深圳是92年暑假,有心准备了50个身份证,(农村亲戚的),没想到赶上当年深圳发新股。

   虽没有钱,但见识了场面,这也是我对股票的初恋。 

 5 兴致勃勃我的第一次给了谁

   500月薪,港资家属企业,感觉不及在内地135月薪,校办企业厂长三年,不到半年,回来了。

   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去付家坡湖北证劵开户,取出留给孩子的五年定期,(已三年)

   共计5000元,完成发财梦想第一步,啊,爽,感觉高人一等了。异常兴奋。

   第一次给了谁呢?

   45元买的,记忆犹新,给了谁,真是模糊了。因为自从买了,就套,至少一年多没看,

   因为股票老换名字,回首20年前,应该是叫黄浦房产,现在的新黄浦,还是不肯定。

   同大多数新股民第一次一样,兴奋,兴致勃勃,但没有章法,也没做任何准备,就上了。

   发财的梦想就这样开始了......

 6 带枪侍卫徒有虚名

   冲动是魔鬼。我的第一次,虽然股票45跌到21,虽然一年多没在去100多平米挤几百人的

   散户大厅,但是从来没有后悔,没有害怕,没有烦。(对学生常常教导新生事物要敢为先)

   反而在学校,在同学,在同事眼里,成了人物,英雄。好像很有钱,赚了很多钱。徒有虚名。

   小小年纪,赚足面子啊。那时满老子股票,满老子发财梦。

   93年初,突然宜昌经委同学突然来电,猴王内部股10万指标。翻来翻去,家里只有几百,

   最后三个同学,一个同事,勉强认购10000股,发行价1.1.

   从那天起,瞄上炒原始股,带着同事集资的7-8万,宜昌,沙市,黄石,思想滞后地区。

   居然请来学校保卫干事,武功不错的,没有想到,他带着枪......

 7 我的第一桶金不是炒来的

  自从同学帮买了猴王内部股后,开窍了。凭借自己的敏锐和人脉,带着保卫干事

  忙着呢,湖北宜化拿到10万指标,活力二八拿到50万指标。啊。万元户,十万老板,

  百万好像也看到了。

  指标就是指标,不收钱,就是等电话,最后等来国家规范内部职工股。完了,泡影了。

  唯一期望就寄托在猴哥2000股,后来分红,到了3000股。

  足足等了两年,可以上市了,价格10元,哇,30000.(已退市,10元就是历史)

  我的第一桶金真的不是炒来的。账户很久没有看了。事实上早期发财都这样......

 8 每次只想赚100元

  亏损了,套牢了,熊市了,全然不怕,因为无知者才无畏啊。

  猴王卖了,家里添置了洗衣机荷花牌500,三洋彩电1050,收录机200。这就是家当

  股票账户也活了,2万本了,期望定的不高,每次100。

  每天买报,只有中证,每周买周刊。没看过一本专业书,没得电视看。(卫视没开)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97年出,同大多数股民一样,糊里糊涂5年过来......                                  
9 南下流浪吃进白眼

  因为炒股在学校出名了,人物了,但领导不这么认为。他们眼内,你很危险

  很不安分守纪,就是不能重用,或者重任。这样自认为能耐,却5年没有仕途。

  多重原因交合,第二次南下广州。不是炒股。干起小买卖。

  从大学老师转身小商贩,成了无证,无业,无本金的三无人员。

  广州,上海,北京跑起来,鞋底磨穿不说,看够人间白眼,世俗。

  唯一的欣慰是小生意顺手,在上海西安证劵,华师后面,北京知春里那,

  听到了几个高手声音,更重要的是在门口买到很多书,如获珍宝......

 10 有点成绩身心疲惫

  书是什么,是知识,是别人走过的路,是经验,是捷径。

  喜欢看书,琢磨,是本性,看了一本,又一本,看完就去买,常看有没有新的。

  这就是后5年,有认知的五年,而不是前五年,虚的,糊里糊涂的。

  但忙于小本生意,只能晚上去看,好在上海那会晚上都开着,人也很多。

  还有一件高兴的是,申购新股,中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是。

  有次临离上海前,在电信大楼,用公用电话申购,离收市只差3分钟。

  三万本金,居然中了1000中信国安。(没有手机)

  但颠沛流离的生活,整个身心疲惫不堪......

11 西装革履 只是编外

  离开孩子,四处漂泊,幸好两个亲外甥女一直陪在身边,小本生意艰难挣扎。

  2001年春节回家,(广州第一套房2000元平米,现在7000)老婆说今年不出去了吧。

  还是喜欢证劵,35岁是道坎,很多单位不要了,同水平没关系。

  去了一家自称南方证劵的,后来才知道是工作室。尽管如此,一定要西装领带上班。

  做南证编外,同刚毕业大学生坐一起,从新开始人生起跑。。。

12 走途无路 巧遇恩师

  因为在北京侃爷那,因为上海夜市,因为看了10多本书,自认专家了,老师了。

  虽然只挣点佣金返还,虽然只有1000-2000,早出晚归,兴致怏然。决定单干了。

  在长城证劵安家了,也是工作室,自己的,行吧。来了一个夏小姐,希望理财。

  日子过的真快,春节转眼到了5-6月,全然不知遇上人生第二次大熊。客户全没了。

  一家老小还指望着呢。三个月没有一分收入,五年按揭房子也快断供。

  又开始找工作了,看报纸,去应聘,无路了,突然遇上恩师许顾......(我当时不知道)

13 华丽转身 迷倒一片

  2001年9月3日大盘在1800-1900,经过许顾包装,第一次上广东信息频道,叫股市888.

  我,汪老师,徐老师组成三人组,汪在前10分钟,我后10分钟压尾。这就是全国最早的

  商业股评(我也不懂是啥,这靠老师教。)

  按照老师安排,首先明星化包装,让股民迷倒,崇拜,感到股市只有老师才挣钱。

  其实我都不会开电脑,第一次是啪档,并排坐的汪老师开的。操作,下载是陈总帮的。

  很多观从开始看股市888,有时走进老城区,一个门道上下10户都在晚上9:00准时看。

  走到农林下路,还碰到股民问股,签名。尽管如此。老师说还不能见股民。

  三个月之后,终于开了第一次股评报告会,在石牌,人山人海,迷倒一切......

14 心中痛苦 往肚子淹

  虽镁光灯下,确无数痛苦,没人述说,同事很小,老板又不熟,农村父母,已五年没联系。

  每天早7点,晚9点,公司,家两点一线,确保工作不掉,房供才不断。(月薪3000)

  老婆也主动去华农摆个小摊,卖点存货,维持家用。

  最痛苦的是熊市来了,客户赔,自己赔,还有最麻烦的夏小姐24万,变成12万。

  咋办,答应包赔的啊。去那里说,去那里借。(自动离职的,断了一切后路)

  又不能让老板知道,会失业的,又不能让老婆知道,有压力,心中的痛,只有肚子吞......

15 永不抛弃 永不放弃

  自从上电视后,两年大盘没有回头,没有笑脸,1900-1100,

  天天跌,每周跌,每月跌,过年跌,过节跌,这股市不让人活了。

  夏小姐是最麻烦的,每次跌时来电话。进来的客户一个一个转到汪,徐老师那。

  意外的是连续讲的安泰科技被揭造假,两个跌停,如同闷棍敲打自己,被当时周领导查办。

  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因为为了这份工,因为喜欢这份职业,因为有恩师遮风挡雨。

  到底在做啥,学会了啥,

  这时开始把别人的书,理论偷来用,到电视讲,涨停板操作方法,很好的对付了熊市。

  短线技法解决了热点,波段。这时汪老师开讲追涨十法,低吸十法。(后来被我改编)

  回想起来,老师教的严格止损纪律,救了自己,客户,安然度过2年熊。

  心中无限感激启蒙老师,因为热爱,追求,执着这份职业,才永不放弃,永不抛弃...... 

16 老师都教了啥

 每天早7点,晚9点,洛溪至环市银证大夏,得一个小时,穿西装,打领带,塞挤在人群中。

  白领嘛,得像个样。(月收入3000到8000)。除5天上班,周末还要下乡去股评。

  一点不累,一点没有怨言,有得是开心,全都是因为股民爱戴,喜欢,崇拜。

  许顾教会了如何做节目,做股评,(这是才明白当初老师招聘我),老师出身功底,没得说。

  给了一本书《阴线阳线》,好多看不懂,就复印下来,上网下载了台湾教材。(我才明白他是)

  还讲仓位控管的好处,止损纪律应该机械。还讲学会放松自己,休息,泡吧。

  记得老师讲了两点,至今不忘,1)你们成明星后,会有股民给钱你们,你们不能收,你同股民

  永远做不了朋友,2)成名后,影响大了,会有资金找你们,(做托,帮出货),你们不能干,

  会出事的。

  老师啊,老师,在最风光的时候,到退休的现在,我铭记了,做到了......(很多人出事了)

17 我的第二个老师

   因为不懂技术分析,汪老师是技术派,所以许顾常常批评我,还打开台湾网站,下载教材给我。

   这时我才知道老师来自台湾,下载的是台湾顶级劵商内训绝密资料(现在的私募操盘手)

   师傅是引进了门,但话不多,全靠自己,尤其许顾很严肃的。

   不知何故,许顾一夜之间,不见了,来了一个童顾。

   童顾,感觉完全不一样,文人,知识分子形象,每天从早到晚在做资料。写什么。

   做啥资料啊。

   各行各业分类资料,还有很多类股资料。同我们基本不说话。

   但是你去问啥。他都滔滔不绝。哇。厉害。(据说月薪5万,请的)

   有天,我请教,咋做选股,他给我一个选股模型,大开眼界。简单而专业。

   再问技术分析咋做,他告说我五个流程。啊......

17 第一次去卫视碰见严大师

  可以说没有许顾,我进不了门,没有童顾,我就难入行。在广州,我和汪已没有了对手。

  我们最喜欢同高手单挑,一起做节目,然后击败他。这比拿奖金还开心。

  2003年元旦,第一次踏上卫视之行,指导向博士,圆圆的脸,面佛像,为人不错。

  在演播厅,见到严大师,满面春风,一身笔挺西装,随从几个,那着一件呢子大衣。

 (我以前常看严文章,据说是赵笑云第二,东南卫视台柱,国内已没有对手)

  严大师同向博士寒暄几句,全然当我不存在,虽已伸手过去,黯然拉回。

  这个细节,严大师肯定没有在意,但我没忘。下定决心打败他......

18 专业策划 二胜四结果

  到了厦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2003年节目如何策划,一年哦。观从需要啥。

  我认为节目首先是专业的,客观的,完全把老师的行业分析,类股,教材搬过来用。

  其次,节目要连续,观从好比养鱼,越养越多,草,越养越肥。

  最后,就是好看,实用好看,趣味好看,教学,好看。思维,思路越来越宽。

  (事实上,我的节目策划,内容安排都是这样的,与丛不同)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公司收入每月翻倍。有来两个学生,贾和方,余换向。

  余在晚间对严,周组合,8分钟对16分钟,贾或方对易三人组,6分对24分。

  热闹了,东南聚集四家公司,十多大牌分析师。

  我策划早,晚节目,坚持三原则,结果很快见分晓了......

19 散步与熬夜

  每天吃饭了,就散步,散步是最好的放松,也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围着信达圈。

  每天把股票K线翻一边或者2边,最少3个小时,看形态,看异动,看板块的强弱。

  每天都是12点后睡觉,还有喜欢6点起来写报告,早期天信的报告都是我写的。

  月薪开始到了5万,老板主动给股份了。夏小姐的麻烦没有了。严,易也俯首称丞。

  没有想到业内老总都把眼光瞄向公司后台,后台策划,就是我,一个默默无闻的我。

  开价年薪天价......

20 高处不胜寒 几度峨眉山

  四川卫视,加全国证劵广播网,覆盖5亿人口,哇,大舞台。

  股道争风节目,是我策划的,我和汪强强组合,优势互补,应该影响了一代股民。

  创造了业内所有记录,但是我的内心世界是恐惧的。高处不胜寒啊。

  因为熊市太久,因为影响太大,因为公司运作居多不规范。

  会员越来越多,各种资金,大户,小户都找上门,我真的无能为力。尽职做好每天节目。

  至少三次上峨眉山,每次去心境都不一样,最后一次去完,就决定离开公司了。

  应该是2005年五一前后,所有同仁哗然...... 

 (第一部完。以此文献给所有新股民,农民兄弟,你们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