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博士《“统计局系统性低估CPI”系误读》的回应


作者系长策智库特约研究员。

关于本人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风动还是幡动》一文,引起了各方的热议。

全文可见:http://web.cenet.org.cn/upfile/118690.pdf

《财新》刊载了钱博士《“统计局系统性低估CPI”系误读》一文,全文可见http://economy.caing.com/2010-11-12/100198345.html

阅完钱博士的评论后,特做回复,以正视听如下:

 

钱博士的观点是:“使用相同的数据,但是取基准为零,再次估计该模型。基准为零的意思是,原始数据为100,现为0,原始数据为103,现为3”。但估计结果发现:常数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代表可能低估程度的常数项由-7.53变为-0.11,并由此认为原来的估计是错误的。

回复:我觉得钱博士应该对CPI的编制过程多做了解,按照《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给出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1)CPI指数完全按照分项指数及权重来加权计算;(2)各项权重之和等于1;则我们的对权重系数不做约束的检验结果应该表现出两个特征:A:不能拒绝常数项为0的原假设; B:各项权重系数之和严格为1。

那么A,B两件事情是否成立,正是我们需要考察的;因此A和B可以做为原假设来检验,但是并不能当做是给定的条件。问题就出在这里,只有当8项权重系数之和为1的时候,钱博士的回归和我的回归才是等价的。如果8项权重系数之和不为1则不等价,-0.11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而检验结果可以发现,A、B两件事情都被否定了:常数项显著异于零,各项权重系数之和也被拒绝等于1(WALD检验得F值为4.3575,对应P值为0.0427)。

在权重系数之和不为1的情况下,钱博士的估计方式自然就对常数项的估计产生了影响,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错误根源,就是将第二个零假设当作是已经给定的条件。钱应对CPI的编制方法,以及估计式的经济含义做仔细了解后再做判断。 

 

更简洁的说明,从CPI的定义式(1)出发:


 

 

 

 

 

 

 

00000000000000“徐奇渊博士的报告存有疏漏,仅仅根据较短时间的数据推算……缺乏充分的依据”。(该观点系《财经》记者朱长征的误读,并非钱博士的观点,在此特别说明,并作一并回复)

回复:我使用的数据是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的月度数据,共53个月度数据。使用这一数据进行推算的依据有两点:(1)根据庞晓林《CPI不是模型推算出来的》一文,“我国价格指数编制也正如报告中所说每五年调整一次商品篮子……”;我国CPI指数的权重分类以五年为一个重要周期。最近的一个权重周期,正是从2006年1月开始的,因此选择这53个月。我在原文中已经对这个原因做出了说明。(2)况且,使用53个样本点,对9个参数进行估计(8个权重系数,1个常数项)进行估计,自由度还是相当宽裕的。因此,使用这短时间来进行推算,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完整的回应内容请见:http://web.cenet.org.cn/upfile/11873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