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写的帖子,原题《被被妖魔化的河南人》。那时没有博客,只有论坛。那时大家都是在单位用公家电脑上网,春节期间点击率相当低。被编辑放到新浪网新闻首页,仍创10几万点击率。2003年的时候,这个话题还不冷却,我只是用这篇来参与一些传媒论坛的讨论,懒得再写。2006年的时候,这个话题好像还更盛了,就把题目改成现在的样子放博客网、天涯杂谈等处上再发。2010年的时候,一个没名气演员的一篇谩骂,又再度把这个话题掀起。想想,这个话题历经十年而不衰,真是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了。
昨天很吃惊地看到新浪网的文化专栏竟然开了个论坛,由着网友们七嘴八舌地贬损河南人。我不是河南人,也没去过河南,但我一样为河南不平,为河南人气不愤。一个强权媒体,提供如此骂人平台,是否太欺负人了?因为这样一个平台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引导和误导。
不知为什么,人们看热闹的时候,喜欢站在会骂人的这边,所以欺负人的人往往气势强人气旺,俨然真理在手。小时候,我一邻居是个寡妇带女儿生活。别的小孩总欺负她女儿,家长也欺负她。当其他寡廉鲜耻的家庭妇女把那个寡妇骂得只有哽咽之力,难有还嘴之功的时候,往往是众高邻最开心最受鼓舞的时候。她们很迎合地助纣为虐,在一旁喝彩、煽风、哄笑,根本不考虑那个自卑的寡妇是否得真的得罪过自己。
恰巧搜狐网站的一个不认识的女编辑向我约稿,她提供的写作范围就是“比方现在都在讨论河南人,你就可以写写你的看法”。当时,我不知道新浪也开了这样的论坛。但我知道这两家门户网,内容雷同,题材跟风,毫无个性,人云亦云。登陆后总有漂浮的广告拦路,让人不胜厌烦。而且那么麻烦的注册,我也实在学不会,所以那个稿子我没有写。
几年前,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文章,从大跃进放卫星“亩产万斤”的浮夸,到“红高粱集团”和洋快餐麦当劳的叫板,到郑百文、史玉柱等等,例数河南人的种种假话、大话和空话。后来又看到军旅作家周大新的小说《21世纪大厦》,影射北京人歧视河南人的不公。我也很困惑,但总觉得该为这些负责的不该是河南人自己。究竟是什么使一个历史上的文化大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能衍生出如许怪胎,使之不能见容于国人?
我也到过好多地方,结识了好多人,可是我怎么就没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谁在恶损河南人呢?如果不是媒体告诉我,我还真不知道河南人的声誉如此不好。前些年,只知道全国人民反感东北人和新疆人,说这两个地方的人“野”,能打架,影响治安,但也没形成如此浩荡的“倒豫”文化现象。
对人的取舍,很大程度决定于对方的经济状况。“九七”以前,欧洲人不会因香港人尴尬的殖民地身份而歧视他们,反而认为香港人教养很好。相反,中国大陆人在国外到常遭白眼。我的一位老大姐在欧洲几国旅游,所到之处每每感受到歧视。在酒店用自助餐,人家看一车中国人来了,就不再添菜。而中国人自己,也不知道排队和礼让,一窝蜂地就抢过去;在街道上,中国人吐痰很习惯地就吐在街上,但看到人家的大街实在太干净了,也觉得不忍,就用脚使劲地碾了碾;有些城市的景点,临时为中国人划出专门的通道,不是礼遇中国人,而是怕大声喧哗的中国人影响其他游客的情绪。
所以,在无原则地骂河南人之前,不妨先考虑一下,是否河南人真的该承担起如此重的恶名。都在同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下生存,谁比谁就究竟能好多少!某一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这并不是老百姓的错。有思想的人,应该进一步想想,什么人该为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