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芜湖成浙商产业转移首选地


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芜湖成浙商产业转移首选地

在去浙江参加“人文浙江”专家博客主题笔会之前,打开了浙江宣传片《天下钱塘》,令我倍感亲切的是,第一集《天赐钱塘》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硕大的“徽”字,说的是寻找钱塘江的源头。

作为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就在安徽的黄山山脉,其北源在休宁县境内被称作率水,率水的别名又叫“渐江”,据说,浙江的“浙”字,就从这个“渐”字演化而来。这里有一座怀玉山,它横跨皖赣两省,处于历史上的吴楚交界地带,有吴头楚尾之称,主峰六股尖流淌出了一条瀑布,被视作钱塘江的正源,习惯上叫做北源。而这座山自古以来,当地人就习惯于把它称作为“浙岭”,也就是说,这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定为钱江源。而钱江源的石碑,则立于安徽休宁县(南源),古徽商正是沿着该江顺江而下,将大批木材、茶叶、药材带出,运至杭州以至长三角地带。

因此,安徽和浙江是真正的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

改革开放后,浙江人敢想、敢干、敢闯,以“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勇于吃“第一只螃蟹”。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个体户、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农民合作社,等等,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其“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发展模式,造就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其民营经济规模,多年来已位居中国之首。全省70%的生产总值、60%的税收、90%的就业岗位、76%的外贸出口额,均由民营经济创造。2009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就占了182席。

近几年,浙江经济的飞速增长,也使煤、电、气等基础性资源供给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加之土地供应不足、劳动力短缺等诸多生产要素的限制,造成浙江民营企业成本上升得很快,面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而在升级过程中,大量的企业不得不开始外迁。

因为多年的“走出去”,浙商在省外及境外的投资创业,也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约有44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100万浙商在世界各地经商。按照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和名博会面会上透露的消息,浙江民营经济在省外、境外创造的财富总量,分别与浙江全年的生产总值相仿,相当于分别在省外、国外再造了一个浙江。

在浙商的省外投资中,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徽省芜湖市,已经成为浙江产业升级导致浙商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种种理由可以说明,这一地位在未来几年,还将不断得到加强: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浙商投资芜湖相对便捷。芜湖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北部,安徽省东南部,南邻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北接富饶的江淮平原,居华东中心位置。而在中国经济版图划分上,则正好“承东接西”,因此理所当然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选城市。

芜湖市的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直达杭州及其他浙江市县,即将开工的商丘至杭州高铁项目,将进一步缩短芜湖和浙江的时间距离,为投资芜湖的浙商创造出更加便捷的交通。

二是水路运输优势,更利于“外向型经济”在芜湖投资。芜湖市作为长江上具有公铁水交汇的四个城市之一,是长江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可常年靠泊5000吨级海轮,中水期可靠泊万吨级海轮。

芜湖港已和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中远、中海、香港东方海外等公司在芜湖每月开通内支线班轮和挂靠班轮达100多航班,朱家桥外贸码头已成功和18家世界上最大的船运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

如此便捷的水路运输,在内陆城市中极为罕见。因此,芜湖当之无愧地成为浙商中“外向型经济”产业转移的优选之地。

三是芜湖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浙商投资芜湖大有作为。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芜湖已拥有多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并形成了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7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不仅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新能源产业、光电产业、文化产业的支柱作用也正在形成。芜湖工业载体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特色明显,承载配套能力较强,是浙商产业转移的理想投资地。

目前,仅给奇瑞汽车配套的浙商,就已经超过百家。

四是芜湖行政机关紧盯浙江,软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这几年,芜湖市不断提高和“长三角”地区经济上的相融性和互补性,将融入“长三角”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一心一意谋取“东向发展”,尤其是注重对浙江民营资本的吸引。

在建设软环境方面,着力营造“亲商、扶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意识,让外来投资者在芜湖投资有“家”的感觉,能享受到创业的丰厚回报。尤其是学习浙江“少取多予、还富于民、藏富于民”的富民强市政策,不断吸取浙江在扶持民营经济方面一些好的做法,使浙商在芜湖就能享受到在本土的宽松政策环境。

比如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浙江省迅速出台了19条措施来扶助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其中最引人注目要数被媒体称作“三不政策”的“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了。笔者为此写下《抱团取暖:浙江用“三不”,安徽怎么办?》一文,并发往政府网站半个月后,芜湖市工商局即对此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增加了《补充意见》,在全省率先推行特殊时期的“三不、三免、一放宽、一强化”政策,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受到了包括浙商在内的投资者赞许。

五是政策优势明显,已形成浙商实施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

芜湖不但拥有在全国排位靠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市还是“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员。今年年初,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明确芜湖是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中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和双核之一。应该说,发达地区所拥有的政策优势,芜湖都已经具备,这些都给芜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因此,浙商在实施产业转移过程中,芜湖当然会成为他们最优先的选择。

六是浙商以实际行动,已经选择了芜湖

芜湖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浙商来芜湖投资兴业。目前浙商在芜湖投资兴办的各类企业约400余家,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万向集团、伟星置业、宁波华翔集团、杭萧钢构、新湖置业、浙江国都控股等浙江知名企业都在芜湖有投资项目,伟星置业更是成为芜湖房地产业当然的龙头老大,在芜湖已累计实现开工面积370万平米、在建工程总面积230万平米、已竣工交付面积140万平米,2009年销售额回笼额即高达15.4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芜湖投资的浙江客商约占整个外来投资者的60%,共约10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机电设备、餐饮娱乐行业。浙江企业家在芜湖还成立了芜湖温州商会、芜湖宁波商会、芜湖台州商会等。

拥有“半城山、半城水”美名的芜湖,和浙江,可谓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投资环境受到了浙商的广泛赞誉。继去年被浙商大会评为“省外十大最佳投资城市”之后,今年又被列为“2010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名单中19个城市之一。

笔者相信,气候宜人、宜居宜业的芜湖,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浙商投资兴业。   

 

我的相关文章
义乌模式,正倒逼税制改革
浙商崛起,应“先谢国家,后谢爹妈”
泰隆模式,可彻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之痛
推行虚拟发票,支付宝模式可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