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亚运会开幕式在媒体的一片赞美声中结束!中国人在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再次浓墨重彩地扬我国威,而沉默许久的广州也终于扬眉吐气地华丽现身。全市人民倍感兴奋,无不希望参与和感受这“激情亚运,和谐广州”的当世盛举:焕然一新的城市,气势恢宏的表演,漫天绽放的烟火……
然而,“激情”之下未必“和谐”。且不说近两年为迎接亚运会,广州对沿街旧楼进行声势浩大的“穿衣戴帽”工程对原住居民几无实际意义,而各主辅干道的轮次翻修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不说单双号限行、免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造成公交地铁不堪重负,以致出现潜在安全隐患,最后无疾而终的无奈;单就说作为普通市民的我在开幕式当日的亲身经历,已难以消受这“盛举”之下的“和谐”气氛。
11月12日,主会场海心沙岛所在区域珠江新城全面封路,住户需持出入证通行,按不同区域分为ABC等类别。除特许车辆外,的士不能进出,地铁、公交全面停运,进入珠江新城的两大干道黄埔大道和广州大道业已封路。
傍晚六点,我计划从猎德大桥“入关”,估摸走约半小时可到家,还能观看八点钟的开幕式。猎德大桥此时已封路,周边人山人海,警察临时围上栅栏不许无通行证的市民出入。我持C类通行证,警察说这里只允许B类通行证进入,让我转道赛马场,那里距离我家步行大约要一小时。没奈何,为支持亚运,我只好遵照指令而行。
到得赛马场,放眼望去,依然是接踵摩肩的人流和神情紧张维持着秩序的警察和志愿者。栅栏附近水泄不通,围观的老少男女都引颈遥望珠江新城灯火璀璨的摩天大厦和主会场的依稀霓虹。究竟能从距离此地两个地铁站的地方看出什么风景,实在让人费解。
从赛马场行至维佳思广场,距家还有大概半小时路程时出现另一“关口”,守关的志愿者说持通行证也不能进出。没办法,怀着侥幸心理,我朝人民日报华南分社公交站走,那边有个路口也可进入珠江新城。我随着人流行至栅栏处,见交警、武警严阵以待,同样不许进入。但是,因为这里能“欣赏”到更多来自主会场的光线,故聚集有更多游人。原打算尽快退出来另谋他途,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以至最后挪不动脚,进不得、退不得。除却人墙,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为什么人群疏散不开?此时有人耳语“小心小偷”,有人叹气“什么都看不见”,有人埋怨“活受罪”,我只觉着肺部空气不断被挤压,想起这些年屡屡发生的踩踏事故,突然闻到一股死亡的气息。此时此地,我只见生命的渺小,人命之如蝼蚁草芥。如真发生事故,事后问责有何用?
天不救人人自救!部分被围堵于其中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危险,逐个传话让前面让出条道继续前行,边走边喊“别急别急,大家小心!”终于,我们如条蛇般艰难地蜿蜒而出,走到人群边才知道原来是警察挽手组成一条封锁线,不让游人自由扩散影响外围汽车通行,但他们不知道这“封锁线”内已挤得连转身的余地都无。挤出人群的我立即告诉其中一名警察,建议他们尽快疏导人群、控制人流,以免出现踩踏事故。他点头,继续心力交瘁地控制局面。突然间人群哗然,原来是旁边的“封锁线”被游人挣断,现场秩序越发混乱,但至少拥堵的状况有所缓解。
看来,今天要突破道道“关口”及拥堵的人流,安然返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没办法,我只好联系朋友到他们家寄宿一晚。什么叫“有家归不得”,我算是真真切切有所感受!到朋友家时开幕式已过半,一身疲倦的我看到满场绚烂华丽、凸显岭南民族风情的演出,觉着好讽刺:场内歌舞升平,近万人坐拥金钱和权力堆积起来的现场直播,亲历这共襄盛举的时刻。场外拥堵不堪,数十万人守候在栅栏边,用依稀可辨的灯光、音响和烟花编织这开幕式的梦幻;此外,还有那些世世代代成长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倾尽毕生心血将这座城市建设得繁荣昌盛的人们,也需仰仗这亚运十五日的殊荣,才迎来这焕然一新的城市,这座公共基础设施大跃进改善的城市。
此刻,开幕式的烟火已散尽,各项赛事正如火如荼举行。作为中国人、作为广州市民,我们理当支持亚运会举办,为安全、成功举办亚运会尽一份力量,以表示我们对人类不断拼搏、团结共荣的体育精神的敬重和支持。但是,当我们回顾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的辉煌时,请深思以下问题:我们的城市,何时才能以自信的姿态、真实的形象向世界展示自己?我们的城市,在殚精竭虑筹办大型活动之余,有无考虑千千万万的市民福祉?我们的城市,在宣传繁荣富强的经济建设成就时,是否更应营造和培养大度从容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