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预测中国诗歌未来十年走势


张后:洪烛兄,我代表陌生诗刊,问你个问题:以你对诗坛的了解,你对下一个十年的中国诗歌有何展望?

洪烛诗人不是算命先生,无法预测诗歌的未来走势,但做一些乐观的估计总可以吧?所谓乐观的估计,其实代表着个人的期望。如果说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的最大特色是多元化,在下一个十年,多元化的步伐不仅不会减缓,还会继续提速。也就是更加多元。诗坛曾经分裂为诸多流派,军阀割据,这种分化将进行得更加彻底,直至分解到个人。到了那一天,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即个性化写作才可能成立。风格独具的大诗人(既非模仿他人又非他人所能模仿)才有望诞生。新世纪前十年总体上是小诗人(不含贬义)的天下,草莽英雄(即我曾称赞的无名英雄)借助新媒体异军突起,大闹天宫,开创了诗歌史中的诗歌史:网络诗歌史。如果说目前网络诗歌尚只占领半壁江山,第二个十年,它将成为主流。应该有大诗人被时势所推举出来,不只代表诗歌界,还可能代表文学界乃至文化界,产生跨界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诗歌不满足于仅仅担任文学隐形的先锋,诗人群体将浮出海面,再领整个中国文学的风骚。而那样的大诗人必须像穿甲弹,先是冲出诗歌的种种小圈子,接着突破壁垒森严的文坛,然后在全社会产生爆破性的影响……难啊!但如果我们都不敢这么想一想,将更难了。注定了的:仅仅会写诗成不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大诗人,他还应是文体家,是小说散文评论等诸多文体的全能选手,甚至创造出更适应时代发展与网络流行的新文体或混合文体,最好把文史哲全打通了。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从现在开始已进入中国新诗百年诞辰的倒计时,中国诗歌有这样的需求:把面向社会(而不只是面向诗坛内部)的话语权给夺回来。它丢失了这根接力棒已经很久。它要想有大的光荣,先要有大的梦想。如果说过去某段时间诗人给人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印像,未来十年将以外战、以对外扩张为主。诗人们为了自身的存亡与荣辱将更为团结,更重视集体利益,这与创作上的各行其道并不矛盾。正因各有所长,才可能由衷地相互欣赏。携手打造又一个盛唐。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八十年代是青铜时代,九十年代是黑铁时代,新世纪十年是白银时代。下一个十年应该是黄金时代。与这鱼贯而出的“四个时代”衍生的,是中国诗坛的“四世同堂”局面。老、中、青、少四代诗人共同促进着诗歌的繁华。“老”指生于50年代以前的,“中”指50后、60后,“青”指70后、80后,“少”指90后。新诗风格的丰富性,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共荣共存及融会贯通而创历史新高。诗人的集体形像与社会地位将大大提高,这也是诗歌的形像与地位提高的前提。诗人首先应是诗的形像代言人。对诗负责才可能对自己与社会负责。最好的诗是诗人的形像本身,譬如屈原、李白、杜甫,形像比诗更感人。未来十年是诗人注重形像承担责任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好诗才可能流行。诗人才可能让大众心服口服,不再是多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