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粮食浪费不能仅仅依赖“节约意识”
11月7日,乌鲁木齐市迎宾路钢花小区的保洁员帕提古丽看着垃圾房里的一袋馒头,叹了口气。她说:“我每天都能看到被扔掉的馍馍、馕,剩饭剩菜天天都有,看着可惜得很。”(天山网)
节约本身就是一种公民责任,在全球性粮食紧缺难题依然未能有效破解的情况下,现实中非常常见的粮食浪费现象更让人心中不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约意识,引导人们爱惜粮食,当然很有必要。不过,依笔者之见,遏制粮食浪费,不能只依赖“节约意识”,刻意地追求“浪费可耻”的道德约束力,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让节约更自然,浪费更不易。
不久前有报道说,某高校老师强迫学生将扔进泔水桶里的馒头吃掉,结果学生不珍惜粮食行为固然受到批评,但人们更批评老师的做法不妥。说明什么?倡导节约粮食,不能只靠强迫。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既然买来馒头,就是想吃掉的,恐怕不会有人一开始就想买来扔掉,关键是馒头太难吃。因而,我们的学校食堂,加工过程中是不是可以做得精细、耐吃一点,而不是粗放得难以下咽?
公务消费造成的浪费一直备受民众诟病,有人感叹某些比较上档次的公款吃喝,且不说标准有多高,仅一桌吃剩倒掉的价值就够普通老百姓一个月的伙食。显然,厉行节约,政府机关、国家公务人员更须作出表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完全依赖官员自觉无疑是不现实的,而必须有制度约束,个别地方的半份制固然可以尝试,但根本的还是要向愈演愈烈的“三公消费”开刀,削减公款吃喝开支,遏制奢华攀比风气,惩治公费消费浪费现象。
当然,作为普通民众,转变观念也很重要,比如,举办宴席“吃不了兜着走”不是什么没面子的事,而且一种崇尚节约的文明时尚,大家都从我做起,形成共识和氛围,这也是勤俭持家、会过日子的表现,不知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