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人们增加消费,而不是拼命消费才促使经济增长,实施本末倒置的宽松量化的货币政策,只能产生改善了经济的错觉而已。
过度信贷消费,犹如饮鸩止渴(上)
文/陈思进
在美国,建立良好的信誉(Credibility)可说是万事之首,离开信誉什么事都办不成。而信誉最初体现在个人的信贷记录上,具体来说包括了信用卡、车贷和房贷。但累积信用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使用信用卡。
今天的美国,在华尔街蛊惑提前消费、信贷消费的模式下,不但政府欠巨债,普通老百姓也债务高举。在日常生活中,钱包里夹个七八张信用卡很普通,几乎不可缺失。大有“一卡在手,走遍天下尽无忧”之便利,信贷消费已习以为常。
其实,当信用卡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赚钱图利的目的开始取代了方便携带与流通的初衷。由于信用卡行业竞争激烈,信用卡商往往以提供奖励譬如:累积飞行点赠送免费机票和礼券,或反馈现金(根据年消费额每年最高有百分之一的现金反馈)等手段,来吸引新用户。然而面对信用卡高额的罚款利息,那种奖励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所以,对邮箱里纷至沓来的 Pre-Approval (预先核准)的信用卡,美国人处理它的方式也因人而异。那些已“痛改前非”的曾经疯狂购物至破产的人,会拿起剪刀恨恨地将其拦腰一剪,马上扔进垃圾桶;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就会兴高采烈地联系发卡机构,要求立刻生效以便使用;而绝大多数的人,因他们已经有好几张卡在手,既不恨也不爱,泰然处之,将卡随手一丢,不几天也就忘了。
我的第一张信用卡是20年前刚到美国时申请的,那时发卡公司到我所读书的学校推销他们的信用卡,信用额度一千美金,填表申请的时候,发卡公司还当即送我四个漂亮的玻璃杯,价值五美元,当时别提多兴奋了。想想看,对于异国求学的穷学生来说,一千美金无疑是一笔巨款,遇到突发事件起码可以救个急。不过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信用卡也不例外。试想一张小小的塑料卡,既能当金钱,有时还可替代身份证。对于善用它的人来说,就处处是优点;如果使用不当麻烦也不断。说得夸张一点,一旦掉进信用卡之陷阱,想挣脱?何其难!
所幸我是个自制力较强的人,哪怕今天的信用额度早已超过当年的100倍,也从不大手大脚超前消费。因此信用卡之于我,只是享受其便利的付账方式而已,每个月都将信用卡的账单付得干干净净,一分利息都不欠。
但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那可绝对不是这样的。
加州有一对夫妻,夫妇俩带两个孩子外加一条狗,住着四千英尺的大屋,进进出出开三辆车,上班夫妻各开一辆,逢周末出行全家开辆大车。去年男主人失业,一年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找到薪资等同的工作,硬撑了一年后不得不拍卖房子,欲搬入一千尺的公寓暂住。近两年在美国,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可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妻在搬家前有一个Moving sale,却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偌大的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电脑,十来台,电脑边摆放着四台平面大电视,四套各种音响;游戏机、游戏软件及其配套物件应有尽有,足可以开一家小型电器商店。很显然,这一大摊东西属于家中的男主人。但女主人的“鞋子们”也不甘示弱地竖在鞋架子上,五颜六色款式各异近 200双,足可以和当年的菲律宾马克斯夫人相媲美。外带着数不完的各式衣裤,好些甚至连价码标签还未剪掉。
其实这对夫妻即使都工作时,单靠收入也根本无法支撑他们那样的生活,而就是靠着信贷消费,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着的。
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常态,这些年来,美国家庭平均赚100用145,而这正好似美国加州的缩影,进入了破产的倒计时,而整个美国的现状又恰似加州。与其说那对夫妇举行的是搬家大拍卖,倒不如说是他们对借贷消费方式的全面清算,是对奢华消费模式的全面清仓。正应了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信贷消费的“甜美果实”,犹如吸食鸦片后的“快感”。信贷消费的危害,在于扭曲了市场真正的供求关系,使原本毫无购买力的消费者,靠金融机构的信贷似乎有了购买“能力”,带来了货币无度增长而抬高物价,令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失去了自动调节的作用。再加上华尔街用金融杠杆的效应,便令其成为洪水猛兽。
在银行做过的人都知道,银行通过贷款就能“创造”货币。举例来说,假设银行给甲客户房贷100万,那么该客户账上就被记入100万。因为这100万还是存在银行的账上;于是,银行就可以把这笔贷款作为甲客户的存款再次贷给乙客户,乙客户也获得房贷100万,但是这笔钱仍然存在银行里没动,因此银行可以继续放贷。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每贷一次款,就同时创造了一笔等额存款,也就创造了一笔等额的货币。就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可以在其资本金和存款基础上无限制地贷款。
这些年,美国信贷消费的模式也如同流感般传到了中国。起先一个诱人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传开了:某一天,一个美国老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在天堂相遇,她们互相询问起人间的生活,美国老太自诩以借贷的方式,住着大房子开着大汽车,在人间潇洒地走了一回。中国老太听了之后,悔恨得直跺脚。
后来呢,且听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