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為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其宗旨係奉持四分律之淨戒,而以一乘圓頓之妙理為旨歸。
佛陀入滅後,弟子優婆離尊者結集律法,分八十次誦出,是即八十誦律,其後將之傳於五大尊者。其中,優婆鞠多復有五弟子,各就其根性於八十誦律中採集相近者各成一部,此即五部律。五部律中之曇無德部以隨說隨止而為一分,前後四度說竟,故稱四分律。一般所說之律宗,即指弘傳四分律之四分律宗,以曇無德為開祖,由唐代道宣(五九六~六六七)集其大成。除四分律外,傳入我國者尚有薩婆多部之十誦律、大眾部之摩訶僧祇律、彌沙塞部之五分律,迦葉遺部則僅傳戒本,廣律則始終未譯就。五部律中,於劉宋前傳來我國者即有三部。當時諸律雖均在我國弘揚,然光大而昌行於後代者,則唯四分律。
魏文帝黃初三年(二二二),曇摩迦羅至洛陽,以我國僧眾僅剃除鬚髮、身著縵衣,而無律法之行持,乃誓弘律法,至魏少帝嘉平二年(二五0),方譯出僧祇戒本一卷,敦請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開以十大僧傳戒本之先例,此即我國傳授戒法之始。北魏時,以慧光略疏四卷、智首大疏二十卷、法礪中疏十卷,號稱三要疏,三要疏為時人所習用,因之四分律宗之歷祖相承亦於焉產生,計有九祖:(一)法正尊者,即四分律主。(二)法時尊者,為我國四分律宗之初祖。(三)法聰尊者,為四分律第二祖。(四)道覆律師,作疏問答立義。(五)慧光律師,作四分章疏。(六)道雲律師。(七)道照律師。 (八)智首律師,作廣疏二十卷。(九)道宣律師,作四分律行事鈔。
自第六祖道雲起,開始分出流派,其門下有洪遵、道洪。洪遵傳洪淵,洪淵傳法礪,法礪居於相州,著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統稱「相部宗」。法礪再傳道成,道成傳滿意與懷素。滿意居西塔,弘揚法礪之「相部律」;懷素居東塔,弘揚「東塔律」。又第七祖道照傳智首,智首傳道宣,道宣久居終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雖為第九祖,然後來律宗興盛流衍,道宣遂被尊為南山律宗第一祖。
道宣精通戒儀,博通法華、涅槃、楞伽、勝鬘等諸經之旨,著述極多,而以行事鈔、戒疏、業疏、拾毘尼義鈔、比丘尼鈔等,被後世尊為南山律宗五大部,四分律亦由之而大成,而與相部律、東塔律成鼎足之勢。
滿意又授法大亮,大亮傳曇一。曇一宣講四分律凡三十五缽,兼弘相部律及南山律,復於道宣之行事鈔,撰作發正記,以闡揚其義理,使南山律宗大顯於後世,荊溪湛然、清涼澄觀皆曾從其門習律。我國初傳律法,係四律雜弘,無一中心準則,至道宣繼承智首之系統,專弘四分律,樹立佛徒之生活規範,四分律乃成我國律法之中心。而道宣所著之行事鈔,後人為之作註解者竟達一百餘家之多。
於唐代時,律宗三家論諍不絕,其教義根本相異處在「戒體」。戒體者,受戒法時受者所發得,而領納於心中之法體。道宣之南山宗係依準成實論而立,故提倡「非色非心法戒體論」,法礪之相部宗依此說,亦提倡「非色非心法戒體論」;懷素之東塔宗以戒體為無表色,依俱舍論等而提倡「色法戒體論」;但是道宣以唯識宗義解釋四分,主張四分律本位雖係小乘,然與薩婆多律等不同,分通大乘,後二宗則皆主張四分律唯是小乘。相部、東塔二宗於唐後即日漸衰微,此後,所謂律宗實即指南山律宗。
道宣弟子甚多,有周、大慈、文綱、名恪、秀、靈�、融濟及新羅之智仁等數十百人,以周律師(或謂秀律師)為南山律第二祖。文綱有弘景、崇業、道岸等弟子。弘景門人有一行、鑑真,鑑真嘗習南山鈔於融濟,習智首疏於義威、智全,開元年間(七一三~七四一),日僧榮叡、普照等來華,請鑑真東渡,歷十一年始達日本,弘傳律法,被尊為日本律宗之祖。
其後南山律宗第十三祖臺州允堪律師(一00五~一0六一)曾就道宣之十部著作撰著會正記等之記解,世稱「十部記主」;第十五祖杭州元照律師(一0四八~一一一六)參究天台、淨土之學,作三大律部之記解,而成為一代律學名著,即資持記、行宗記、濟緣記等。然允堪之「會正記」與元照之「資持記」兩書所作之解釋往往各異,遂使南山宗分裂成會正、資持二宗。元、明兩代,律宗之傳承雖未中斷,然以典籍散佚之故,復見衰頹之象。明末清初,金陵(南京)古心律師登五臺山,感得文殊於雲端授戒,返歸金陵靈穀寺後即開戒說法,重興律宗,其法嗣三昧律師寂光於金陵東南之寶華山開闢道場,主持戒席先後達百餘壇,是為寶華山第一代。至太平天國之亂起,寶華山首當其衝,破壞甚鉅,亂後重建,每年戒壇仍常開,然南山一脈曾一度失其三大部。至清末,由徐蔚如從日本請歸,重刊於天津刻經處,但錯誤特多,弘一大師乃發誓願,以畢生精力研究戒法,護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叢,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厥光。
又律宗之戒學概屬大乘之義,其種類可分通戒、別戒二類。通戒即攝律儀戒(斷諸惡)、攝善法戒(修諸善)、攝眾生戒(慈悲喜捨,利益一切眾生)等三聚淨戒;別戒為三千威儀乃至五百大戒等戒,別戒中每一戒,乃至一切諸行,均具足三聚淨戒。三聚淨戒攝盡萬行,總括眾德,定慧二學亦攝在其中而互相融即,此即律宗大乘一實圓頓之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