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王家沙小吃


中华名点
                                          ———王家沙小吃
                                                                                    方彭君 
                                   白领兼职
                                   开办王家沙
       有位著名的美国总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让广告人激动不已,并从此成为媒体教科书的不朽名言。但王家沙的创始人却不做广告人,做了生意人。
姚子初当时在上海著名报馆申报的广告部工作,即如今通常所称的白领一族,收入丰厚,不过办公室职员竞争激烈相互挤轧是不可避免的,又担心被炒鱿鱼,因此总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当前,不少积有余钱的白领开店、设铺、网挂淘宝也真不少。时代虽变,情形何其相似。
       姚子初聪明能干,同商家在广告上打了几年交道,由于悟性很好,明白了商业门道,加之他不是商业出身,不受商业经营观念束缚,又见多识广,他对经商的视野要高人一筹。他不开饭店,却偏爱点心。一是不需要大的经营场地。当然开饭店,顾客吃桌头,斩客容易,赚头大。二是开小饭店卖客饭利薄,事务繁杂,自己又是兼职,不便经营。只有点心可以程式化生产与管理,采购也简单固定,点心也能吸引市场消费,他经营定位后,于1945年初,伸展手脚开起了王家沙点心店。
                                   店名取舍
                                   前后费思量
       厍(she)是村落的意思,即村民集居的地域名称。王家厍本来是野郊农村王姓集聚区,故为王家厍。1899年外国列强在上海扩张公共租界,王家厍被划入,但地名在当地居民心中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情结,因此仍然挂在嘴上。厍字与舍、沙谐音但不少人不认识。普通老百姓对这个冷僻字既不会读,也不会写,但姚老板很希望把这个地名当店名。一是顾客寻找方便,目的地明确。二是也可用地名这个无形资产来扩大它的影响力。
有一天,姚子初来到筹建中的店堂里,边品茗边看装修,这时来了个送料的工人,叫着“王家库,这车面粉是你们的?”姚老板听后心里“噔”了一下。店内员工出来对送料工说,我们店名叫王家厍,不叫王家库。再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送炊具的,冲着店内叫“王家车,我们东西送来了。”这时有一个员工对老板讲,店名不能让人家乱叫,不然就成不了名。一句话引起了姚老板对这个店名的思考,但姚老板对地名情有独钟。这主要是上海早期点心业中有家著名的乔家栅,点心店是清末民初在南市乔家栅这个地方开出来的,生意兴隆,还在徐家汇开了分店,当时名气很响。姚老板眼見装修用的一堆黄沙来了灵感,开口说,“王家厍就叫王家沙吧。”账房先生说,沙字是江海中的地名,如长江的横沙、南海的南沙,我们是在陆地上,叫“沙”不妥。老板却说,沙都在江海之水中,水流涌动,我的命里又五行缺水,王家沙将来财源滚滚啊!他立即通知工人,把正在定做的招牌,改成“王家沙”,由此流传沿用至今。
                                   时兴后旺
                                   慧眼识宝地
       王家沙开在原静安寺路与石门二路的转角上,静安寺路现为南京西路,当时已建有静安、同孚、德义、泰兴、太华等许多公寓,是高级的办公商住区,有著名公司老板的别墅,形成一个新兴的高档居民区。王家沙背后是过去上海著名的高档游乐场———张园,由于环境优雅,设有戏台、会议厅,有歌舞、酒吧、饭店,成了达官贵人出没的场所,也曾是上海政治活动频繁的地方。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等人都常在这里演讲。后因东边的大世界、新世界等娱乐场的开张和兴盛,张园渐此衰落。1918年后,在张园的原地,建造起上海最高档的里弄住宅,由于贴近王家沙的后门,因此该地段既有消费人群,又有消费档次,姚老板真有眼光。点心店开业后生意一直红火,且在原址经营了65年之久,真是一块商业宝地。
                                   经营三招
                                   誉满上海滩
       广告人做生意离不开广告招式。第一招,以笑待客。它不惜以高薪物色三名有名气的招待员接待客人。提出口号“笑一笑生意俏”,一人在门口笑脸恭候“欢迎光临”、“欢迎下次再来”,此举在当时颇为新鲜。一人负责送茶水提毛巾,笑口常开,并去哄顾客的小孩,人情味十足,让顾客倍感亲切。一人轻声软语,负责送碗碟、点心,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贴心服务。让顾客满意,这是一招。
第二招,在质量上以鲜取胜、用料讲究。鸡肉必须是当日活杀的草鸡,虾仁必须用活的河虾,猪肉必须用刚宰杀的猪腿精肉,保证食物新鲜美味。
第三招,精心制作。王家沙以手工制作各类点心,这比机械制作来之不易,口感也更胜一筹,这是它的特色,至今我们还常见排着长队等候现做现卖的蟹粉汤圆,还限量供应。手工制作费工费时,技术要求高,成本也就贵,但为了发扬这一特色,王家沙这种经营方式六十几年来坚持不变。它最有名的点心是鸡肉生煎馒头、虾仁馄饨、豆沙酥饼和两面黄,被申城居民誉为“王家沙的四大名旦”,赢来顾客无数。如今蟹粉汤圆、蟹粉小笼、八宝饭被称为上海点心大王。1992年11月5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慕名来店视察并欣然命笔“发扬特色,饮誉天下”。
                                   中华名店
                                   走出大上海
王家沙点心做工精细,在点心业中自成一体,被誉为“中华名点”。他们在保持原有点心外,又挖掘失传的“老虎脚爪”、“梅花糕”、“油墩子”等上海老百姓喜欢的点心,现在的点心品种越来越丰富。近几年来在全体员工和企业经理的共同努力下,经营业务不断扩大。南京西路老店改造后成了三个层面有气派的沪上点心铺,布局合理,环境宜人,老店换了新颜。
王家沙在经营上不断扩展,在上海开设了7家分店,2002年又在香港隆重开出5家分店,占领了香港餐饮市场,并得到港府和港民的认可。2003年,日本电视台来店拍摄他们手工制作的精彩操作,在东京早新闻中播出。同年,王家沙把店开到了日本。王家沙人承载着发扬民族品牌、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东方美食的重任,让“中华名点”走出上海,走向世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