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流行打官司,这边苹果咬定摩托罗拉侵权,那边Google就指责内政部亲微软。巨头们的恶斗,演绎得愈发血腥。
米国的政府招标,也需要竞价,但是内政部在升级自己电子邮件系统时,把价值约5900万美元的肥肉给了微软。这个合同招标的漏洞被Google逮个正着。凭什么只考虑微软的技术方案,是不是有猫腻?不作恶的Google,自然也不能被做。所以,为了公正的竞争环境,Google开始发飙——“内政部的这种行为违背将对电子邮件系统进行公开竞标的承诺,因为询价书明确指出只考虑采用微软技术的解决方案”。这种感觉就像一群干部竞争上岗,但是市委已经对组织部授意让某位同志候选,结果的民主就只能是画画票、鼓鼓掌,走个形式罢了。米国内政部任人唯亲的做法激怒了搜索巨头,凭什么让微软占甜头?既然口口声声说竞争,这次就让它尝过。
孔老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边,Google跟微软闹得欢,那边它却跟Blekko拉清单。双重标准,让竞争似乎成为了一个利益的腰牌,
当它与内政部针锋相对的时候,拿出来晃一下。当他面对Blekko等竞争者时,它就换了一张脸。两面三刀的事情,为了商业利益,Google也干得出。
其实,商战无义战。在游戏规则内玩得起,你就参与一下,如果玩不起,就只能被轮大米,命运好不过凤凰少女。不过,从目前媒体追捧的Blekko看,它还真有两把刷子。
因为它瞄准了Google的软肋,同时也是搜索的趋势。这年头最昂贵的是时间,而搜索本就是为了节省时间达到目标而存在的。然而,Google显然最初以海量结果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于搜索的启蒙,但是随着人精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搜索达人都不在满足于这种充斥着广告和垃圾站点的搜索结果了。显然,这批人有个绰号,叫做精英。Blekko正式相中了这个市场,才想出了压缩搜索结果的招数。上周一开始运营的Blekko希望减少垃圾信息或低质量网站的数量,并且以健康、汽车和个人理财等类别显示搜索结果。
要知道,美国搜索市场每年的广告收入达到100亿美元,盘子够大,蛋糕够大,肉够肥美。关键是如何下刀。从分析师对Blekko的热捧可以看出,后者是找到了一条捷径。知名天使投资人Ron Conway和Marc Andreessen毫不犹豫地撒了2400万刀,以表达对它的看好。从技术上,Blekko并未完全脱离Google,自成一派。搜索算法,同根同源,但是强化了用户高级搜索必填选项的问题。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搜什么?哪个领域?哪个专业?哪类人群?哪种产品?哪项服务?这种细化的约束,将会使得搜索的精准度大大提升,同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Blekko依靠用户来选择哪些网站会出现在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中,这就大大压缩了搜索结果,并且规避了那些未知内容源的干扰。——例如,你想搜索出柜的男艺人,那么是选美国的谢耳朵,还是中国的费翔刘文正,一切都在于自己。
Blekko CEO名叫Rich Skrenta,他举了一个数字——网页总量已经突破1万亿,但垃圾信息也在加速增长,瞧瞧你163邮箱里的垃圾邮件,你就晓得这恼人的现状有多么恐怖。头大的问题需要有大脑的人类,Blekko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借助大规模的人工手段清理这类内容,从而推广“受信赖”的内容。
想一想,其实百度也在做这件事:将网络江湖的草寇收编为名门正派。例如你搜索小游戏,便会有一堆经过打理的网站映入眼帘,这种优先固然需要跟百度有合作,也难免有情义价,但这种提高安全性的做法还是收到了不少用户的喜欢。同样,Blekko也在收编成色好的网站。例如当你搜索“治疗感冒”时,只会显示来自MedicineNet.com、WebMD.com和MedlinePlus等网站的内容。这是因为Blekko已经将与健康相关的内容被限制在76家权威信息来源。所谓的精编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同样的内容,在Google上搜,排名前10位的信息包含essortment.com、manageyourlifenow.com以及home-remedies-for-you.com等,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瑕瑜互见,不言自明。
当然,虽然Google搜索结果会有垃圾信息,但是从长尾理论的角度,还是可以给患者提供直接建议的。而Blekko的来源虽然更为权威,但却有些学术性,例如,会展示锌的效果研究以及维生素C为何无效的研究。这显然跟用户的需求不搭界,因此进一步改善也刻不容缓。对于用户而言,有用,永远比权威重要。
上个季度,尚处于内测阶段的Blekko已经创建了一个包含3000多家网站的集合。用户可以通过在关键词后面输入所谓的“斜线标签和主题”来进行搜索。例如,输入“bottles/wine”时,搜索结果会被限制在WineSepctator.com等红酒网站。Blekko还具备一定的自动识别功能,可以自动针对与健康、大学、歌词和其他流行主题相关的内容缩小搜索范围。
Blekko对于网站的洗牌,无疑将会使得搜索迎来更专业化的狂潮。Skrenta称,Blekko最初的目标是为10万个搜索类别确定50个最佳的网站。该公司会借助志愿者来确定这些网站,模式类似于维基百科。这或许将为公司网罗一批忠实粉丝,同时在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对于Blekko的紧追不舍,Google发言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们欢迎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有用内容并增加用户选择的竞争。”,实际上搜索巨头的鳏寡孤独旅程,早已看得到尽头了。
Blekko的想法,Google差一点在2008年推广开来,放权给用户,让他们决定显示哪些网站的搜索结果。同时,还伴随着一款SearchWiki的工具,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搜索结果进行重新排序,甚至添加或删除搜索结果。然而,今年Google取消了这一功能,转而允许拥有谷歌账户的用户对搜索结果添加星号标记。这种区别对待,同样是Blekko的机会。
Google是不是不可挑战?硅谷里,没有人敢下定论。根据comScore的数字,短短一年,微软的Bing就已经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虽然不及Google的三分之一,但是已经是最骄人的战绩了。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由两名Google前工程师创办的Cuil就在上线2年并融资3300万美元后,于今年9月关闭。但是,挑战Google依旧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决定,今年6月上线的Quora.com和2007年上线的Mahalo.com都在这条路上。他们跟Blekko一样,都是依赖用户创建内容并组织信息的公司。Blekko其实是Skrenta给自己大学时期的电脑起的名字,该公司目前拥有22名员工,包括Google和雅虎的旧部。由于Ask的市场份额已经跌至4%,因此或许在不久的将来,Blekko会一飞冲天,真的把Google拉下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