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那只靴子


上周五,北京那一记出手,并不是很多人等待的那只靴子——大家其实在等中国央行宣布调整基准利率,而不是仅仅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这是中国央行今年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从11月29日起生效。根据中国央行的公告计算,从11月29日起,大多数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升至18.0%(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有所差异)。此前,国内媒体已有报道,中国央行已经口头命令部分银行在大规模放贷后增加存款准备金。

 

显然,通过限制流动性并控制信贷投放,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抑制高通货膨胀的可能。11月10日,中国央行刚刚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并于上个月意外宣布近三年来首次加息。这都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升幅达到两年来的最高水平4.4%,远高于北京制定的3%的2010年通货膨胀率目标。

 

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政策方向的任何变化都很敏感,这是因为中国在本轮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所扮演的突出重要角色。对投资者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号已经取代美国经济成为一个风向标。上个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三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相对于主要发达经济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与之前比较,第三季度增幅较第二季度的10.3%显著放缓。市场一致认为经济放缓,是北京从刺激政策中退出,并采取严厉措施打压房地产市场所致。

 

这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只是让市场稍稍紧张了一下。比如,该消息引发了一系列撤离高风险货币的交易,并推动仍然被认为是避险货币的美元在欧洲交易时段短暂走高,而对中国消息一直很敏感的澳元则应声大幅下挫。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即使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被误报成基准利率上调,放大了国际汇市的反应国,这一影响仍估仅仅持续了一分钟。之后,美元重归跌势,澳元也回调至之前水平。

 

北京最大的担心,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继续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导致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进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并使中国之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入和外部通货膨胀的威胁。目前,中国央行采取的应对措施更多借助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更倾向于使用这一工具吸收市场过剩流动性,迫使国内商业银行抑制信贷增长。根据公开资料,仅今年1-10月份,中国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规模就达到人民币6.88万亿元,占到政府全年目标人民币7.5万亿元的92%;因此,中国2010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超出政府预定目标已成必然。

 

市场最大的担心,是紧缩政策会不会令中国经济“硬着陆”。一般而言,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只是对贷款环境进行的微调,尚不至于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只会有助于防止中国经济过热。从某个角度看,北京着手收紧政策是好事,这至少表明中国经济还处于稳定可靠的增长轨迹上。

 

我的担心,是中国央行在经济过热和控制通货膨胀问题上已经滞后。由于最高决策层对保证经济增长的顾虑,北京尽管意识到收紧政策的重要性,但更倾向于谨慎行事。我相信中国央行正在考虑未来数月中是不是要继续加息,市场也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另一只靴子迟早会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