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高铁看深圳岗厦更新改造之路:政府应尊重公共利益为先
一、香港高铁通行:制度与菜园村的双赢
香港高铁项目可谓一波三折。其中,最后的一关也就是最为艰难的一关就是菜园村拆迁问题。投资669亿港元、全长26公里的高铁,在香港境内基本走地下通行,只在需要在菜园村地段建设紧急救援站和列车停放处而涉及到150户村民的拆迁安置问题。从规划确定开始,港府就频频与村民沟通。为听取村民诉求,运输及房屋局副局长多次往访菜园村。自2009年2月至5月,路政署、地政署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以个别或小组形式会晤菜园村村民超过40次,详细解释高铁计划细节。此外,从今年6月至今,政府与村民举行6次公众论坛,以聆听村民意见,并向村民解释高铁走线选择及选址方面的考虑因素。为更深入了解个别居民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合理的特惠安置方案,政府与居民非正式会面超过10次。
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作用下,反对高铁项目、坚持“不拆不拆”的村民从九成下降到两成。2010年年1月底,菜园村150户拆迁居民中,有120户村民已登记赔偿,占总数八成。
对于没有签约的居民,港府一方面继续进行沟通,给予村民一个月的缓冲时间;另外一方面也启动法律程序,向法院申请强制拆迁,并获批2010年10月执行。至此,香港各界均为菜园村事件可能导致的激烈对抗局面担忧。但妥协的契机出现在2月22日,村民放弃不迁不拆的强硬立场,改为要求异地重建菜园村。当晚,港府表态基本同意村民重建计划。2月28日,赔偿截止登记日,菜园村关注组主席高春香代坚持不迁不拆的村民提交赔偿登记。港府预期的150多户拆迁居民登记完毕。事件圆满结束,港府和村民皆大欢喜。
菜园村事件给我们生动地演绎了在城市公共利益(高铁建设)与私人利益(村民土地)问题上政府如何努力从而达成妥协和一致、最终获得了双赢的故事。
二、岗厦更新改造的尴尬:多方共输
一水之隔的深圳,与香港一样,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早在1998年,深圳市政府就决定对岗厦区进行全面改造,推进中心区的全面建设。2002年,深圳市政府将改造任务交由福田区政府组织实施。然而,直至2006年7月,深圳福田区政府、岗厦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地集团才最终签订了框架性协议,才算真正正式启动了岗厦河园片区的整体改造。但从2006年至今近5年的时间过去了,岗厦西的改造依然是走走停停,直到现在仍有部分烂尾楼赫然耸立,而整个改造片区垃圾随处可见。而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就是尚有不到9户村民拒绝在协议上签字。
僵持的局面导致了诸多的问题:一、如果不按照此前承诺的城市更新改造计划实施,则对已经签署更新改造协议的岗厦居民不利,“早建成、早受益”毫无疑问是每一个参与到更新改造居民的利益诉求;二、对全体市民不利,作为城市会客厅的福田中心区,是全体市民的骄傲,然而目前脏乱差的局面无法让市民满意。多个媒体已经接到在岗厦周边生活、工作的市民投诉,强烈要求政府推进该项工作;三是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首先是导致23万平方米的宝贵土地资源的闲置,其次是更新投入的资源在等待中耗费。
打破僵局,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宝贵的五年已经过去了,还要等待多久?眺望香港,我们又从菜园村事件中学习借鉴到了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索。
三、破局城市更新,以岗厦为起点,以公共利益为准绳
岗厦,仅仅还是深圳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计划中的一个小样本。今日岗厦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未来其他区域将要面临的问题。那么,以岗厦为起点,破解深圳城市更新可能遭遇的困境,毫无疑问是大有益处的。
“服务香港,学习香港”是深圳市府的口号,在城市更新方面学习香港更是必然。
以菜园村事件来看,至少有以下经验可供参考:一、政府与村民要进行深度沟通,让村民更多了城市更新对于片区、对于个人的益处。二、重视社会舆论,让社会舆论共同关注和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来,以第三方的身份公开公正地反映事情的真相,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三、要有立法,以法律维护公共利益。无论是何种体制的社会,均会存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在两者发生冲突之时,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以香港为例,法律许可政府在认同拆迁人数比例达到一定标准后实施强制拆迁。这一法规,对极度不配合的个体形成震慑作用。
然而,回顾岗厦,我们目前看到的却是政府的缺位。对于岗厦这个样本来说,更新进展到底怎么样了,遇到了什么困难,村民的诉求是什么,政府又打算如何协调,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一个谜团,公众、媒体、专业人士都无法得知。而困局,也因为政府的缺位而无法破解。
我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以岗厦城市更新为样板,深度调研,全面参与,以香港经验为参照,以公共利益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推动片区的改造,为未来深圳全市的城市更新开辟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