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的“政治”包袱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讨论的是人民大学的英文名字。

人民大学,前面还有一个中国,当然是来头不小,这个名字,也意味着其某种程度的“政治性”。

不过,这种政治性,在与所谓的“国际接轨”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有时甚至成为负担。因为据说,众多老外,一听到people's university经常会误解其大学的属性,有怀疑为函授学校或公开大学的,所以,经过许多人的脑汁绞尽,最后弄一个汉语拼音,renmin。其实,中国的大学的翻译,基本上时拼音,比如北大和清华,南方的复旦,都以拼音而非意译。所以,人大来个拼音也无不可。

不过,因为“人民”曾经的政治意味,这样翻译的改变,也似乎能读出一些政治意味,于是有一些“学问”家由肥皂看到了大姑娘的胳膊。引申到那个“人民”的“遗忘”上了。

 

为人民,曾经是一个追求,不但陈义很高,而且也有一些具体的事实。但是,当“人民”被抛离政治的目的的时候,许多曾经被冠以人民头衔的机构,便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比如,北京有家医院,称人民医院,但谁也不会觉得这医院就是人民开的。还有复兴门的那个银行,当它狂开印钞机的时候,人民的痛苦感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人民大学,不幸又一次成为替罪羊。

 

我自己并不太喜欢renmin university这个翻译,人大要想人民满意,那么,peoples university也就名正言顺,大学之声誉,并不源自其名称,而是其内容,堂堂正正地为了人民,乃是学校的本钱。

 

下一站,renmin大学

作者:冯象   来源:文化纵横网


从 清华“打的”进城,堵在半道是常事。后来按友人建议,改乘地铁,时间就好掌握了。北京的地铁,我还是八十年代初大学生胸前戴校徽那时候的印象。如今整个儿 鸟枪换炮,而且真便宜,两块钱,随便坐多远。站台够宽敞亮堂——不像纽约那地铁,高峰过后,暗地里耗子比人多,横冲直撞的——而且跟回到波士顿似的,好些 乘客把头埋在书报里,要不就“煲”手机、填字谜,气氛蛮homey。当然,没考虑周全的地方也有, 少数几个站,换车“贼”锻炼身体,跟着人流七拐八拐打地道战,足足走了一刻钟,有点和穿高跟鞋的女士们过不去。还有一样,英语报站名——我不否认,那是 “国际大都市”必不可少的一项硬指标——做到了女生字正腔圆,不知是社科院语言所还是谁的人工合成,能跟香港地铁的伦敦腔媲美;可是站名中的一个,让人听 了起鸡皮疙瘩:下一站,Renmin University。什么大学?
 
记得从前的译法,叫People’s University, 人民(的)大学,全称中国人民大学。同“人民政府”“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医院”一个意思,名正言顺,一目了然。干吗要改呢?怕刺激了友邦人士, 引起贵宾误解,还是自己心虚?倘若以为中文“人民”的含义要比英文或别的国际语言丰富,翻译不了,也是说不通的。这两个字其实是洋人的老传统,亦即主权在 民的“民主”(democracy < 希腊语demokratia = 人民[掌]权)传统。人家西方民主国家,人民这个、人民那个的东西太多了。美国宪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怎么说的?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我们人民……依照十八世纪的正字习惯,那“人民”还得大写呢。先贤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民主是其中一条。国家机关及公立机构冠以“人民”二字,乃是宣告 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党的权威喉舌 “人民日报”,这些名称,“人民”一律译作People’s。从来没听说,“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一旦挨着大学,就会产生哪样特殊意味,叫英文或任何外语表达不成,必须放弃标准译法。
 
也可能,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公立学府变了。出入校门的,早已不是人民干部与“又红又专”“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积极分子。当家人放下身段,学了别处一些大学,滋养几个“高眉”(highbrow)精英,或者官场和市场的弄潮儿。这种人是连把“人民”挂嘴角上,装装样子都不愿意的。“人民”于是成了累赘,又不好意思对老外解释,便拿六个字母拼个音,刻上校徽,换了新名:ren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