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汽车行业最热闹的事情是什么?是圈地投资。这个去广东了,那个去成都,还有去江苏了。当然,还有剑走偏锋,去大庆的。汽车企业打了鸡血一样,纷纷掏钱扩厂,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的。第一个,是对市场看多,多数外资品牌的出发点在于此。另一个前提是,市场上流动的钱实在太多,而很难找到比汽车企业更好的放贷客户,不少国内品牌,是借助了这个有利条件。
如果2011年(当然我个人认为不可能),或者更远的未来,汽车市场忽然出现下滑的拐点,那么大批的裸泳者,肯定会晾在退潮后的沙摊上。很多汽车企业估计连底裤卖了,也付不出银行的利息。
作个假设:如果一家汽车企业破产了,能卖多少钱?
先看有形资产:
其一,土地。这是值钱的部分。但这些土地,有多少是自己真金白银买下来的。恐怕很多是地方政府半卖半送、甚至白送使用权。一旦要被收购,汽车企业自己并不能从中套出多少钱来。
其二,厂房和设备。汽车设备具有一定的专用性,一旦被收购了,能直接拿来用的,几乎很少。需要进行再投资。但对于兼并方短期内扩张产能,还是有好处的。
再看无形资产:
其一,品牌。这部分很难估值。有些国内厂家的品牌估值能到数十亿、甚至好几百亿,但这些都像浮肿,看起来很大,但真要捏一捏,其实没多少肌肉。一旦进入清算程序,这些品牌价值很难量化。
其二,技术和车型。国内车企拥有的知识产权,到底有多大价值,也许是个谜。如果在车型方面和自己存在互补的需求,还是有价值的。反之只会成为负担。被兼并车型的售后服务延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其三,人员。如果不存在巨大的休退人员负担,汽车企业的人员总体上还是一笔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特别是那些工程技术人员。
其四,销售网络。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当然清理和整合网络,还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这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理不清、剪不断的经济账、人情帐、关系帐。
汽车投资膨胀的背后,挤去市场的泡沫,未必有多少真正的热闹,属于主机厂本身。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