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股市”乃正确抉择


  美国、欧洲、日本在大量投放货币,截至目前还看不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外需数据大幅上涨,但实际可能是个幻影,因为大量“热钱”藏身于此;加之美国对人民币不断施压,“热钱”大量流入又使人民币升值在所难免,中国实实在在的商品出口受到严重威胁。这些说明什么?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巨大。可以肯定地讲,今天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外部风险是近30年前所未有的。

  再看中国内部的经济风险,同样前所未有。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说说轻松,实际做起来可没那么轻松。同样可以肯定地讲,把经济结构从一个方向转为另一个方向,把经济发展方式从一种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模式,没有什么比这件事经济风险更大了。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是空前的。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日本在“广场协定”之后,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叫“雁型战略”,这个计划除了凸显日本要做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雁”的雄心之外,它对日本本土经济而言,其实还是一个重要“经济转型战略”。

  在“雁型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很快,日本的所谓“落后产能”被转移到中国或东南亚,而一些需要绕过欧美贸易壁垒的产业,被直接投资到欧美国家。结果,日本本土经济开始“空心化”,先进的产业和产品研发谈何容易?它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时的日本政府没有控制好节奏,面对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资源成本都在大幅攀升的时候,无视实业环境的恶化和巨大的经济风险,大量投放信贷,把银行推向风口浪尖。结果,实业企业的贷款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泡沫的推动下,股市也飞涨。

  在实体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前提下,才有了不断膨胀的“价格幻影”。我们总是把日本的危机归罪于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今天看,这其实十分浅显。而深入一点看问题,我们会发现,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日本政府任由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不断恶化。他们认为,只要产业转型成功,产品升级成功,企业有足够的利润,这些成本的上升就不成问题。

  但殊不知,产业转型、产品升级谈何容易?但炒楼和炒股相对容易得多。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企业当然会选择后者。所以可以肯定地讲,实业环境恶化会导致资本流向资产市场,构成造成“泡沫”;而资产“泡沫”又会反过头来进一步加大实业成本,压制实体经济发展,伤害一个民族的实业精神。

  过去,我们往往强调上述逻辑线条的后半段,而没有看到事物发展完整的逻辑线。日本经济之“死”,关键是实体经济垮了,而且很难恢复;加之银行和股市同时遭灾,更使得实体经济无以获得资本支撑;再加上政治环境多变,经济政策无法稳定,最后导致20多年的“0增长”。后来,日本也大量投放货币,但却不幸地落入流动性陷阱。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动性不能有效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跑到世界各地一切有机会的地方,继续去“炒”了。

  日本经济的悲哀是实体经济被摧毁的悲哀。如今,中国所处的环境与当年的日本极其相似,甚至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意识到,巨大的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于实体经济环境日趋恶劣,搞不好“旧的已经走了,新的还没有到来”,而且从宏观上看,这时候特别容易导致资产“泡沫”。

  那为什么还说“应该挺股市”?这不是在吹泡吗?不对。天下没有绝对的事物,尤其是经济决策必须权衡利弊。

  首先,正因为中国实体面临巨大的转型风险,所以银行信贷不能过于积极,否则实体经济的风险必然传导至银行。比如,当年国有企业改制就是一次重要的转型,这次转型遗留多少银行坏账?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改制前,政府强令银行在企业风险巨大的时候无度放贷。

  第二,从本质上讲,能够支撑企业创新的资本,一定是股权类资本,而绝非信贷资本。过去,我们总试图用银行贷款支撑企业创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或者是股权资本不发达前提下的权宜之计,未来必须修正。

  第三,“挺股市”的目的是:让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股市,利用股市可控的“新兴产业泡沫”,为企业提供廉价的资本,尽快推升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不过,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让银行退后,相对减少信贷投放,更不许银行任何一分钱进入股市。

  第四,房地产市场绝不能有严重的“泡沫”,否则银行也保不住。

  我坚信“股市新兴产业泡沫”早晚有一天会破掉。但那时候,新兴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成熟程度,风险大大降低,这时银行贷款跟进,接替股市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如此,才是明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