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去年组织5校联考后,今年有更多高校加入到自主招生联考的序列。现在的格局是清华、上交、人大、浙大、中科大、南大、西安交大组成七校联盟,而北大则与复旦、南开、北航、北师、港大、厦大等七所学校也组成了招生联盟,这被网友们戏称为“华约”、“北约”对抗掐尖。另外,据称同济大学也在与天津大学等学校联合准备组成第三个招生联盟。这一举措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热议,赞成者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节省学校的资源,是多赢之举。反对者则说是团体对抗争夺优秀生源。更有新华社近日发表长篇文章提问:“联考”是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还是增加了负担?“联考”是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还是争抢生源的恶性竞争?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方向正确,路线有偏。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联考是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正确方向及目标。高校招生改革的目标在于通过高校的自主招生、学生的自由选择,使得合适的学生进入到合适的专业与学校学习,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精品人才。这就需要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自行选拔合适的学生,学生也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及成绩定位选择最合适的学校。然而这属于理想状态下的自主招生,如果每个学校都出一套题,都来组织考试,则一方面浪费了学校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的负担。所以这时联考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即相同或相近专业设置的学校统一出题,考察科目也仅限于与自己专业设置相关的方面。而发展方向定位于此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只参加一次考试就可以获得同类学校的录取机会。现在的“北约”中虽然大体可以看出是综合性大学,然而也有北航这样的理工科院校加杂其中,而另一个集团“华约”大体可以看出是定位于理工科类的大学,但人大、南京大学等加入其中则令其特色也变得模糊起来,结果本来只测试自身特色专业所需要的科目,现在却并成了都要考了,什么语、数、外、理、化、史、政等都要考察,这分明就变成了小高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如果要我来设计联考院校的话,可以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加入到“北约”中去,其特色就是文理科,考试只考语、数、外三门。而北航则加入到“华约”中去,其特色就是理工科,考试只考物理、化学即可。这样,录取的学生既照顾了特色,又提高了效率。
至于有人指责“北约”、“华约”的考试故意安排在同一天,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的问题,我觉得是大家错怪了高校。因为在报名之前,哪个学校你都可以选,当然选了之后,你就必须坚持。而那种以为参加考试越多,获得录取的机会就越大的想法则是因为我们还在固守着为升学而升学的陈腐观念,须知高校就是给了你录取的机会,但它们的专业方向并不适合你的发展,这样,你在学校里就很有可能学无所成,现在不再是考上大学就有工作的计划经济时代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待你的将是毕业就失业的人生困境。到那时,你是该抱怨高校呢,还是抱怨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