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版《春天里》走红网络,唱哭了众多“80后”、“90后”网友;河南郑州城管掌掴76岁菜农,10余万微博网友“接力”关注,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弱势群体”不是新词汇。早在200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就正式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到以共享为要义的“包容性增长”;从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范围,到着力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改变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正义,一直是共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
也要看到,不管是经济的贫困,还是发展能力的贫困;不管是不断蔓延的“弱势感”,还是切实存在的贫困人群,弱势群体的产生,是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逐步解决的问题。
防止弱势群体停留在“发展边缘”
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发表文章指出,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令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积弱化、复杂化的趋势,成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让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权利、机会和社会福利,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
文章分析称,防止弱势群体停留在发展的边缘,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公平观,要有计划地采纳适宜中国国情的帮扶与发展方案,使得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首先,需要从收入分配机制上加以保障,政府应当将收入再分配问题置于突出位置,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人群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二,要赋予不同群体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在公共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上要形成合理机制;第三,要科学设计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收支体制、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确保弱势群体的权利,通过制度变革使国家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及全社会的努力,共同分享的阳光将会普照中国的每位公民。
弱势群体尤须得到制度性扶助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发表文章指出,弱势群体可以定义为:在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上,明显占有较少以至不占有的人群。因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大型工程项目产生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常常出现制度滞后,很多涉及到“不公正”问题,应给予更多关注。
文章说,我们知道,任何社会都难以将一切经济利益拉平,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弱势群体得到充分关注和关心的社会。否则,将导致这些经济上、健康上有些困难的人群,对于生活前景失去信心。
怎样解决或缓解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弱势群体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各级政府首当其冲地就应该帮助弱势群体。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就是要在财富的占有上、财富的分配上做得更公平一些,要让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其次,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弱势群体问题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为,国有即全民所有,既然是全民所有当然也有弱势群体的一份,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如果提供帮助的话,当然是先要帮助那个经济最困难的孩子。
最后,弱势群体的问题相当复杂,绝不是仅仅靠政府、企业就可以解决的。社会各界都应该在帮助弱势群体问题上有所作为。各种慈善组织、民间组织,甚至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必要伸出援助之手,都可以在经济上、精神上、法律上、舆论上,帮助弱势群体。
来源:人民日报
弱势群体如何走进“春天里”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