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不仅改变着生活,创意人才还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最主要推动力和热门争夺对象。创意产业每天为世界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美国GDP的7%、英国占GDP的8%由它贡献,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而大约十年前,美国弗罗里达教授便敏锐的捕捉到工业化时代以企业为中心的“组织化”制度的式微,以激发个体创意的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在他这本《创意阶层的崛起》中,他不仅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推动者命名,还掷地有声地宣告创意阶层的兴起及其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并向无论企业还是政府管理者分析了如此逻辑:创意人才的聚集自然带来技术、投资和就业等经济增长因素,所以想办法吸引创意阶层成为政策规划成败的关键。而创意阶层喜欢选择具有宽容、多样性、开放、体现自身身份感等等一系列特质的地区聚集,要吸引创新人才必须打造上述“人文环境”。
书中定义创意时代出现了一个 “创意人才”阶层,包括一个“超级创意核心”,由“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除此,创意阶层还包括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创意经济时代激发人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意味着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一场争夺这些创新人才的战争。
弗罗里达在书中引用数据和事例几乎都来自美国,主要针对的也是美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政策提出建议。但在我看来,他不仅在十年前规划了美国内部的创新人才竞争战略,也为今天的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经济和社会在过去三十年的确取得了夺目的成绩。然而,我们讨论现有的“中国模式”时始终绕不过世界工厂、人口红利、出口加工等字眼。中国制造业长期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主要处于全球工业链低附加值部分。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叫得响的国际品牌,中国本土只是拥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国,况且,传统产业对能源要求高,对环境破坏力强,这种经济结构绝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过去中国低廉丰富的人力成本在全球化进程中为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然而“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几年后“人口红利”期将关闭,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可持续发展压力。按照本书创意阶层推动创意经济理论,中国要想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性国家以至在未来的创意时代取得成功都需要由创意人才来完成。从“人口红利”转向“创意人才红利”,从“招商引资”转到“招才引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将是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弗罗里达指出,在美国社会已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阶层与服务业阶层二者共同形成了第三产业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就业人口的80%多,而中国是34%多,很多人都意识到中国缺少第三产业,其实差距主要源于缺少创意阶层。同时,创意阶层的崛起基于高品质工作、生活的要求,服务业会连带发展。如此看来,如何造就“创意阶层在中国的崛起”也许是这本书能给中国读者最大的启示。
那么,创意阶层如何在中国崛起?或者说中国如何吸引创意人才?
创意时代人口构成模式和社会格局改变,人口的流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创造性。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工商业聚集吸引人类智慧,创意时代是创意智慧向创意人才喜欢的地方集中,人力资本集群远比公司集群更重要。无论对中国国家总体还是各地方政府,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性空前加强,创意人才将跨越国境和地域流动,聚集到适宜发展的地方,并为之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提升。这提醒我们一方面创意人才的全国化、全球化流动不可阻挡,对内开放人口流动体系,对外促进全球创意人才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如弗洛里达所强调的吸引创意人才的关键在建设满足他们所偏好的环境,人文环境远比商业环境更重要。
首先,流动性加速了创意的产生,创意阶层拥有波西米亚人崇尚自由的天性,他们喜欢体验丰富的迁移,寻求“准匿名生活方式”,并在流动中启迪新创意。
因此,对外,中国需要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来吸引、争夺全球的创意人才。创意中心硅谷的移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4,有1/3的高技术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外来移民,大部分来自中国和印度。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的专利申请25%来自国外。1995-2005年间,美国工程及高科技公司的25%的创办人来自国外,其中一半在硅谷创业。全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47%是外来移民。在加州移民创办的公司比例高达38.8%,在高科技中心的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典型的代表是谷歌和雅虎。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佛罗里达以美国为例,地区文化熔炉指数与高科技指数呈正相关。中国需要开放国籍、绿卡、移民等制度吸引外籍创意人才和滞留海外的已超过百万的留学人员,促使海外的创意人才流动进入中国。其中,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是天然的中国的创意人才储备库,吸引他们为创意产业服务是极大的创意资源。还有对内,现有的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流动,许多创意人才被制约不能成功流动到适宜创意产生的地区聚集,创新的思维得不到碰撞,阻碍了创意经济发展。以至于今天有许多创意人才离开“北上广”,去一些可能并不能激发创意的地方,仅仅是因为户籍或房价。当然,至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来发展自己的创意产业也有探讨空间。
其次,建立有利于推动创新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环境。弗罗里达著名的”三T”理论,人才、技术、宽容(talent, technology, tolerance),其逻辑为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他认为创意阶层不同于一般人“谋求生存”而已进入“表达自我”的新价值体系。如同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创意人才追求自由,喜欢刺激、多样、充满活力的生活。奥巴马这位年轻的、非裔总统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尤其从加州、纽约等创意阶层聚集地区得到了鼎力支持。由此也可见,创意人才认同多样性、包容性、能者为王的价值观。本书用大量数据证明同性恋、波西米亚人、移民比例与创意发达地区的正相关,这些地区“成为高科技区域之前都是创新和怪癖的收容所和培养基地。”说明宽容是创意阶层的特征也是其向往地区的最核心特征。在美国,创意人才超越了种族、国别、性取向不约而同的聚集到旧金山SOMA、西雅图先锋广场、纽约SOHO等地,而这些地方提供了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便利的商店、公园和公共交通,有真实参与感的剧场、音乐艺术、咖啡店等等。所以,吸引创新人才的社区绝不是那些还在投入大量社会资本建立大剧院、大型购物中心、体育场和机场的地方。这一点十分值得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思考如何建设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因为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一些城市重复建设着各种大型场馆和基础设施,许多城市的决策者也认为良好的基建能带来投资与经济增长,疏忽了建立吸引创意人才的社区环境才是吸引人才、提升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于中国的国家战略,打造宽容、多元、开放的人文环境、社会价值观,是我们吸引全球创意人才的必要条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将是非常重要和急需的环节。
最后,读者会发现佛罗里达定义的创意阶层向往的环境与所谓的“美国梦”非常相近,但从文化的角度相比而言,中国文化基因中的确有并不利于创意发展的成分,比如相对因循故有、缺少开放心态、人际关系复杂等等。但崛起中的中国有弗罗里达没提到的吸引创意人才的巨大优势:既然创意人才有强烈的实现自我的愿望、丰富的体验,而中国恰是充满无限机遇和创造新事物的地方,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同样是一种创意人才喜欢的环境。当然,吸引来了创意人才,要留住他们并真正提升创意产业最终依赖人文环境的完善。
当然,创意阶层要在中国崛起,除了吸引人才,还是教育培养、制度改革、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还可以实施建立移民局完善移民签证制度;利用国家猎头招募高端创意人才;建立国家级的风险基金和担保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不久前,中国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其中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性以及提出要为其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出台招募包括全球高端创意人才在内的“千人计划”等,显示了中国决策者日益对创意人才的重视和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决心。不远的将来,创意阶层在中国的崛起也势必成为现实。
几年前,我在北美买到这本长居畅销榜榜首的《创意阶层的崛起》英文版,对其中充满前瞻性的眼光和诗意的描述印象深刻。十年前的中国连“创意产业”都很少听说,而今天的中国从时尚、视觉设计到互联网等,也开始崭露头角,在此时把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更加恰逢其时。作为区域经济的学者弗罗里达教授引用了大量客观详尽的数据,预测了一个未来世界和中国社会的主流阶层阶层的兴起和未来世界的趋势,行文中穿插着许多涉及历史、经济、哲学、音乐、体育、时尚等话题他都信手而得,娓娓道来,所以这是一本深刻思想和洞察力的书,也是一本拥有阅读快感的好书。
创意阶层在中国的崛起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