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对于引起通胀的本质理解和认识,我们似乎更多地还是停留在货币现象的层面。9月和10月份的CPI同比增长率终于连续两个月远远越过了3%――这一主流经济学理论给定的合理界限,达到了5%和4.4%。巨大的通涨压力使得央行的官员不得不马上运用紧缩银根的武器,在10月份加息不到一个月后,又在十一月份连续两次提高准备金率。这两个月内央行收紧银根的动作之频密,实反映了借助于收缩流动性来抑制通胀愿望之迫切。
然而,如果细细思索此轮通胀的最初起因,或许会觉得央行的处置方式还是显得手忙脚乱了一些,因为这些动作与其说是用来收缩流动性,设法消除或降低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倒不如说是在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面前采取的应急措施。
货币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然而,其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已经因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有了一次经济学方面的实证。对于这一次用紧缩银根的手法是否能够起到压住通胀的作用,看来难度颇大,因为当下的通胀并非是笼统地因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10月份有六大类商品环比价格上涨,追根溯源多数都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关。因此,若要有效地抑制此轮通胀,先弄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何种类型的通胀,或许更为重要。用流动性泛滥作为解释所有经济泡沫的理由实在离根本原因太远的。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将通货膨胀解释成货币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世上所有的东西对应着世上所有的钱,钱发行得多了,对应东西的价格就上去了,即出现了通货膨胀。本来通货这个词的定义就是货币。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我们是否想到过通胀并不一定和货币发行量必然地直接相关。
通胀虽然不是由某个商品的价格上涨所决定,但却是从单种商品价格的上涨起步的。从单种商品交换的角度来说,供不应求是引起该种商品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解释单种商品涨价的最为常用的理由。在供需平衡状态,从商品生产流通的成本-盈利角度看,成本提高导致企业无盈利时,也必然会提高商品的价格(否则生产厂家只好关门了),这是生产厂家要涨价的主要理由。除此之外,输入型通胀是近来热议较多的一个话题,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大背景下,进口价格水平又是一个可以用来解释目前商品价格上涨的一大理由。
在国际资源价格高涨的几年间,“我们没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一直成为我们不得不接受国外高价资源的唯一理由。从这一点看,商品价格水平与世界上流动性是否充裕,似乎又谈不上有什么直接关系,而是资源垄断所造成。由此可知,造成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是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措施,那么只用紧缩银根的方式来调控,最多也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房地产方面的调控效果不显或许可以部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近期的通胀主要由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所引起,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之大的原因,既不能用供不应求来解释,也不能用成本-盈利来说明,更无法用输入型来作为理由。因为以上三个原因,都不能解释价格上涨的幅度之大。真正的理由,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游资的炒卖行为。对于这一点,看来我们的官员都有着清晰的认识。
在10月份的经济数据出台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就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和意见:与2004年和2007年物价上涨时相比,这次上涨不是因为供给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对此,他认为:“应建立一个专门的机制,对游资的动向有一个监控,严格制止它们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市场炒作。”
然而,虽然我们的官员认识到了游资需要监控,但平心而论,在目前的经济格局下,社会根本没有、也难以建立所述的监管机制,除了采用行政干预的方法。原因何在呢?
在绌作“拯救危机之后果的逻辑思考”中,笔者说过,“尽管各种炒卖在本质上属于投机活动,但由于存在为进行炒卖的公开市场,所以任何炒卖都已堂而皇之地戴上了投资的桂冠,······,而事实上人类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所说的投资活动上。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投资涉及的交易规模远远超过整个社会生产的交易规模。”
尽管没有实际的数据可供参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游资的规模,许多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小得可怜,只要少量的资金就足可以将某一商品的价格炒高。因此,希望通过收缩有限的流动性来控制住农产品价格,恐怕是一厢情愿的事。事实上政府也明白这一点,现在不是已经向各省市官员下达了抑制通胀的指标了吗?历来,动用行政方法调控经济是最为有效的。不仅在我国,即使如美国、日本这样的号称自由经济的国家,政府干预也是经常使用的手段,只是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若干程序,在其它名目的遮掩之下进行的而已。
问题在于,行政干预在很多时候虽然情有可原,但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那么,什么手段才是最好的压抑通胀的手段呢?
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母曾经就贾府的姑娘们要学好女红之事发表过一番颇有深意的议论,足值得我们的决策者参考。大意是,府上的姑娘学好女红,并不是为了今后要靠女红活来赚钱或做什么鞋、荷包等满足自己使用,而是为了今后不受别人的拿捏。
从经济学角度去理解这段话,可以认为,别人的拿捏就是供应渠道遭到垄断,而姑娘们学好了女红,就意味着手中有了可以与他人抗衡的资源,而掌握资源却并不是为了盈利。这番议论的要点就是,只有拥有了抗衡垄断的资源,才能真正地避免垄断出现。这里的道理很简单,自己拥有了足够的资源,那还怕别人的垄断吗?别人的垄断还会产生效果吗?
游资的组成五花八门,只要条件合适,老百姓口袋里的钱都会变成游资,游资的去向也捉摸不定,难以跟踪。但是有一点不变的是,起领导地位的游资一定是估计了炒作的前景,认为可以在高位出货获利,才进入某个炒作领域的。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防止游资捣乱的对策应该放在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源控制体系上,并以平衡市场资源的供需作为该体系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法律法规,制止高度投机行为。这样即使有再多的流动性,它也将兴不起大的风浪了,我们的经济市场也由此可以获得长治久安。
然而,却有许多人过分相信市场的调节作用而忘记了各种各样垄断的存在。不是有著名经济学家提出我们不必控制种粮的面积,而让市场自由竞争。如果发生粮食不够的情况,可以向国外采购等等。通过此轮农产品价格的飞涨,持有这种观点的专家或许应该认识到保持独立供应能力的重要性了。只有拥有足以抗衡外来垄断的资源控制能力,才可以真正抗衡外来的和内生的垄断行为。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我们真的不应忘记这个出发点。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依靠我们集权制度的优越性,将国企作为潜在的资源提供者,使之成为抗衡垄断的强大力量,迫使游资知难而退甚至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事实上在有些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这样的机制,如抛售储备棉和储备糖等来保证供应,抑制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过快等。但是,所做的规模和力度显然还不够。从这次的绿豆、生姜、部分中药材等大幅涨价情况看,国企仅仅在大宗商品领域运作还不够,还应该介入更细分的农产品市场。国家的经济命脉并不仅仅体现在粮食、石油、电力等方面,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小方面也有可能成为造成整个经济环境大起大落的催化剂,而产生巨大影响力。
改革几十年间,我们对于国企的定位一直有众多的争论,是以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盈利为最终目的,还是以平衡资源供给,保障人民生活为最终目的,主流的观点总是倾向于前者。经过此轮通胀,或许应让我们认识到国企的两种作用都不可或缺,否则仅仅靠收缩流动性,就决难达到实质性的宏调效果。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