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讨加班费无果,两年多打了14场官司,最终却因为送出了一面特殊的锦旗而广为人知——读了本周媒体关于“锦旗哥”的报道和评论,我想到:会有多少艰辛的维权经历,最后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修辞呢?
没错,我认为,不是“不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而是把这句话写到锦旗上,并且送给相关政府部门这个行为是一种修辞。因为同样的话,别人也不知在内心中说了多少次了,但是,只有“锦旗哥”这种特殊形式的表达,才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修辞就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从莱庭、徐鲁亚编著《西方修辞学》)不管“锦旗哥”自己是否有清晰的修辞意识。
有记者对“锦旗哥”说:“你的表达方式应该还不算严肃吧,‘不为人民服务’有一种戏谑或者说讽刺的感觉。”
“锦旗哥”却回答:“这句话绝对名副其实,这不是跟他们斗争一天两天能想到的,这是两年多的感受。”
其实,他的另外两面锦旗——“起诉通用工会法院不受理”、“行政诉讼立案难”,也都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却没有获得 “不为人民服务”这样好的传播效果。我想,这不仅因为,送锦旗这种正面的表达形式和锦旗上负面的评价内容之间形成“矛盾”的戏谑效果,更因为,“不为人民服务”更普遍地表达了社会公众对他们身边的一些政府部门的愤懑与无奈。
也就是说,“锦旗哥”并非自己就能创造这样的修辞效果,而是在整个社会的心理的语境中,与其他人的心理相契合,才不期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修辞效果。
此外,网络传播似乎偏爱修辞——偏爱那些有着戏谑倾向的特殊表达。本周四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的“被自杀”等“被××”成为热门格式,这种在事理上“矛盾”的修辞效果,其实与“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这种形式与内容相矛盾的修辞逻辑基本相同。
这种表现在修辞中的矛盾,反映的正是社会的矛盾。这种反映在词语中的“悖理”,反映的正是一些社会关系、权利关系的“悖理”。因而,这个《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公民生活状况报告”。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舆论则总是隐隐地期待着另一个特定的修辞来集聚表达和传播的力量,正如《南方都市报》昨天的社论所言:“传播新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抗争的过程,是要唤起关注和解决的其他力量。”
本周三的《重庆晚报》报道,一位60岁的重庆农民工王安清的照片被当作“技术负责人”挂在一幢一处建筑工地的公示牌上。他自己被吓得睡不着觉,而建设单位则说是“误会”。此事被人称为“被升职”。虽然“被升职”这个说法本身并不包含“被自杀”那样的悖谬,但是,它依然保留着热门修辞“被××”格式所表达对权利侵夺的无奈。
不是所有悲剧都对应着一个成功的表达。 特殊的表达往往超越了事实和意见本身,赢得了较多的关注和传播。这只是因为:太多的事实与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播。
当持续遭受丈夫毒打的北京女子董珊珊的悲剧,通过本周二《北京晚报》的报道为广为人知的时候,她已经死了一年多了。在她生前短短几个月间,她曾先后8次报警,却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帮助,最终被丈夫毒打致死。这件事太触动我了,它不仅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无助感;而且使我感到:一条生命的悲惨丧失,本来应当比一个修辞的效果更强烈,但其实并非如此。
继“我爸爸是李刚”之后,上周日一个“富二代暴打女大学生”的帖子又使“我认识季叔”成为网络流行语。尽管本周新华社记者到事发地长春市公安局建设广场派出所调查,既没有能够确认打人者是“富二代”,也没有能够确认“季叔”的存在,却没有挡住“季叔”的网络流行。这是因为可议论、可关注、可传播的真事太少,还是因为“季叔”在人们的心理上真实地存在着呢?
自主招生联考在本周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北大、清华分别牵头组成两大“联考集团”,据闻计划在同一天联考,被人称之为“北约”和“华约”——冷战时期世界上两大军事同盟的简称。这个命名性的修辞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对立”。而正是这种“对立”,不仅再次把更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作为生源竞争主角的强校身上;而且压缩了本应该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扩展的考生的选择空间。
http://bjyouth.ynet.com/attachment.db?74105920
写作过程简述:
从周四下午到周五上午,看了一天的新闻,最后只有一面“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使我产生的“专业”的兴趣,尽管这一条新闻已经被许多人评论过了。但是,我还是从这儿写起吧,不然真不知如何下笔。
另一条能够想写到的新闻,就是那个被丈夫毒打致死的女人。这其实是我在更早的时候在床头读到的,其中,接到8次报警的警察“不为人民服务”给我很大的触动,他们等于“坐视”那个女人的悲剧发生(这句话后来我自己删去了。)。尽管这个事件中没有与本文主题相关的“修辞”。
其他能放到这个话题中的新闻并不多。都是在周五、周六,甚至在截稿前浏览新闻时偶然发现,填充进来的。尤其是本周四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更为切合本题。
本题“修辞与关注”表达的是修辞与关注的一种关系,即修辞可能引发关注。这可能是一种传播规律,尤其是网络条件下的传播规律。文中也提示了一些修辞的知识与规律。但是,更值得关注的,并不是修辞本身,而是人的命运。修辞(就是特殊的表达)引发关注的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太少;而是关注的资源太少。
所以,此文还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线索的。并不是以关键词简单连缀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