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对其他意见置若罔闻的中国教育,为完善它的使命而不断地吹响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口号,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竟永远地、事与愿违地失去了它在八十年代的人文教育时期,进入学生心理弃学、老师心理厌教的非常时期。
在中国当今教育这里,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老师成了教学成绩(实质是平均分数)的模具,学生是这个模具塑造出来的产品。教学大纲、教学该考科目、教学时间、跟早读的时间、早读该读那科、课外活动的时间,这一切的一切都事先安排。这只说明了,在很多搞教育者头脑里,已经为老师学生设计了一个固定的成长模式与发展模式,不断地为学生制定该被他人爱护的规则法律以及温室成长的环境,使得我们的教学只培养一类人、一个人,而且是不会承担责任的人。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懦弱的学生,在屈服于固定模式的同时,迷失了自我,成了高层思想的走马场;对于傲气倔强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由教育专家、媒体的疼爱到社会的冷眼,仿佛一瞬间从天堂掉到地狱。个别只知道攻击他人侮辱他人的人,走向社会,发现还有敢反射侮辱到自己头上的,原来头脑中争霸道德标准在周围已荡然无存。他们就制造新环境满足自己习以为常地感受,也给社会的规范带来管理上的不便。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的强化摈弃了一切模式以外的成长道路。在学校什么时候锻炼什么时候学习是学校的事,甚至时间已经国有化了,不是身体需要决定锻炼学习得时间,所以培养不出人才是正常事;但学校模式以外尽管成才几率大,社会的繁多手续与诸多标准,使得万一出现的某个难得人才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这个模式,社会实质上又自欺欺人地给模式以外的叛逆者判了成长过程的死胡同的定论,给模具化了的学生判了优秀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