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所第3季度宏观经济报告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 张弛
3 关于科技进步和发展创新的问题
十二五规划把科技进步和发展创新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地位,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才是富强之基,发展之本。但是,这也许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虽然我们能够实现登月,很快就会探测火星,但总的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基本上处于模仿和拿来阶段。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够聪明,而是由于现行体制压抑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要真正落实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就需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阻碍中国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教育,现行教育看重的是知识的贯输和意识形态控制,而不是人格品德、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大学不能独立,思想不能自由,反而陷入了官僚化的泥坑,只能腐朽没落,遑论创新。因此,尽管我国博士学位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博士论文的水平实在太低,能够做出创新和突破有多少,能够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又有几个,至于专利申请,如果按历年高校毕业的人数计算,少得可怜。相反,抄袭、瓢窃者不少,滥芋充数者更多。高校毕业和研究生毕业中的优秀分子,从事研究开发者不多,而当官为宦者不少,每年公务员招聘的火爆场面就是证明,几千个人竞聘一个岗位,说明我们的政策激励是完全扭曲和背道而驰的。
二是国企垄断。垄断究竟是鼓励和促进创新,还是抑制和扼杀创新,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其实,改革和创新都是逼出来,只有在按照原来的路子走不下去,要走必然是一条死路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改革和创新,才会背水一战。这已经为过去的历史所证明。然而,在我国却不尽然,至少在垄断国企上是如此。对内,国企垄断扼杀创新冲动,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和商业模式下,垄断国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赚得满盆满钵,吃喝不愁,挥霍无碍,现有的饭碗都吃不完,谁还去搞一个新饭碗。对外,国企垄断抑制竞争,再加上政府的保护和支持,竞争者很难出现,也无法形成竞争的压力,至于替代在位者更不可能。尽管由于优越的条件,丰厚的收入,很多优秀人才集中到了垄断国企,但在没有竞争压力下,他们安于悠闲的日子,谁还能冒险创新呢。我们把垄断国企看作社会主义的命根子,看作执政党的经济基础,在“十二五”时期,能放弃和打破国企的垄断吗?对此,我们并不乐观。
三是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近几年,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增加了不少,这是一个好现象,它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科技教育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的经费使用得如何呢?大学的大楼和设施都现代化了,但是教学质量没有提高,只有大楼,没有大师。各种各样的研究项目不胜枚举,各种各样的研究经费也不在少数,但是有多少像样的研究成果,说来让人报愧。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体制和科研管理,包括筛选、审查、评价机制。现有的经费管理方式成为各个政府部门寻租和洗钱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官员拿钱诱使一大批研究者去争夺,要想争到手中,就要有有关部门的官员参与,借以把相当一部分作为回扣,另一方面,一批研究者也就成为掮客和承包商,一旦项目争到手,就让一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去泡制研究报告,至于审查和评价也就成为认认真真走过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要说缩短差距,也许会越来越落后。
以上讨论都是从经济问题出发,围绕着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这是不言自的问题。
五 趋势预测
目前,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特别是发达国家,美国的失业居高不大,贸易和财政赤字有增无减,欧洲国家大都债台高筑,日本的衰退还在继续加深。现有的定量宽松政策究竟是刺激经济,还是加深或者造成新的危机,还很难说。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比较强劲,但世界经济减速之势已成。明年的情况还不如今年。
中国经济也处在下行通道,今年的增速减缓不会太多,通货膨胀还在可控之列,明后年的困难可能更大,政策的调整也是被动应付者多,主动进取者少。据此,对未来的趋势预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