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国家发改委稳定物价的措施一出,全国多地的天然气涨价计划紧急刹车。目前,广东、江苏、河南等正在酝酿天然气调价的省份已经暂停计划。河北省物价局则强调,天然气今年年底前不涨价。(11月29日《京华时报》)
我一直觉得,通货膨胀更多是一种“政府责任”——在经济低迷时,靠发行货币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必然会积累下一步的通货膨胀风险。眼下物价上涨,老百姓喊“疼”,为防止公用事业“火上浇油”,政府及时暂停天然气涨价计划,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但这种暂停,仍是“官本位”:正是国家最高价格主管部门采取稳定物价的措施,各地天然气涨价计划才被暂停,而此前消费者的抗议和反对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这种暂停看似从老百姓的感受和需要出发,可实质上,仍是价格听证“官本位”而非“民本位”的反映。这种暂停,仍旧不能改变“听证会”成“涨价会”的基本态势——这才是症结所在。
价格听证原本是一个“有涨有落”的民主议价机制。但很遗憾,很多地方的价格听证会,异化成为“只涨不落”。之所以如此并不难理解。我们的价格听证制度设计是,公用事业单位先向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涨价申请,如果被通过,就进入听证程序,消费者能够选择和决定的是涨多少的问题,而不是涨不涨的问题。对于公用事业单位来讲,自然是涨字当头,这不仅是因为价格成本提高的客观需要,更多是公用事业单位的一种趋利本能。
市场价格原本有涨有落。但公用事业单位不可能主动降价,而消费者也无法掌握公用事业价格成本构成,即使提出降价申请,也会被公用事业单位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反驳;而物价部门也不可能完全监控,这也是人力所限。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公用事业单位涨价的信息优势,面对价格主管部门的涨价绿灯,消费者的抗议和反对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次被暂停的多地天然气涨价计划,此前在价格听证环节无不是受到了民众的质疑。这不仅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听证会”成“涨价会”严重不满的延续,更是对公用事业单位价格成本语焉不详的愤怒。可这种不满和愤怒并不能阻止涨价。因为在价格听证过程中,不仅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消费者决定不了涨不涨,只能选择涨多少;而在听证代表的选择上,消费者也往往被愚弄——很多听证代表,哪怕是那些消费者代表很多时候都是涨价的托。
价格听证制度的设计,原本是一个民主制度,是“民本位”的体现,其目的是让老百姓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用事业定价过程中有自己的声音,以防止公用事业单位想涨就涨的涨价冲动。可眼下,这一制度的设计和运行,让公用事业涨价透着“刚性”。当公用事业单位想涨价时,它只需要突破价格主管部门这一关即可。而价格主管部门这一关又是这么的脆弱。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何时能够真正“民本位”?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何时才能体现在听证里?这是对制度的拷问。让消费者说话,而且说的话管用,才是价格听证会的本意。西谚说“总统是靠不住的”,在我们这里同样适用。听证会的“民本位”,才是消费者最可靠的。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11/29/content_607507.htm